
余杭區打造“未來鄉村實驗區”啟動大會現場。 張煜歡 攝
“我挺想看看40年后的青山村是什么樣子。現在村里的孩子,40年后是否還生活和工作在這里?我想肯定有人還在這里保護水源,有人推動著村里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那時候如果我們還能坐在圖書館里開懷暢聊鄉村未來,那種感覺一定十分美妙。”20日,坐在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融設計圖書館,作為“新村民”,常務副館長王幸澤感慨。
余杭區打造“未來鄉村實驗區”啟動大會現場。 張煜歡 攝
當日,余杭區打造“未來鄉村實驗區”啟動大會在融設計圖書館——一座樸實的“舊禮堂”中舉行。
新與舊,過去與未來。如今在這片青山綠水間,被污染的水庫重回國家Ⅰ類水標準,在舊禮堂上修舊如舊的圖書館成了鄉村美學教室,“洋面孔”、本地創業青年和手工匠人集聚,許多關于中國鄉村未來的美好想象,在此化作現實。
青山村融設計圖書館內。 張煜歡 攝
自然相融:水源地上水長流
青山村是個有著2600多人的傳統村落,村民主要收入來自于毛竹、水稻和苗木種植。前些年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導致村里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
“過去來看過我們青山村的人都知道,這里路很窄,大巴車根本進不來,還有很多斷頭路,路上也沒有路燈,外地人來了容易迷路。加上我們農村人不用的東西都會堆放在屋子里,衛生狀況也不好。”村民王康云說。他還回憶,長期以來,村民在龍塢水庫周邊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劑以增加毛竹和竹筍的產量,造成了水庫污染,影響了飲用水安全。
2015年,公益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將青山村龍塢水庫定為小水源地保護項目,從海外留學歸來的“85后”年輕人張海江帶領兩名成員來到青山村。
“我從小生活在甘肅一個缺水的環境里,知道水源的重要性。我來到村里的初衷就是想讓當地村民喝上干凈的水。”張海江說。
隨后青山村以水源地保護為主線,通過公益信托和協議保護的形式,以小于100萬元的公益投資撬動了近3億元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經濟保護和發展。
“我們從43戶農戶手里完成500多畝低丘緩坡毛竹林地的林權流轉,這也是水源地匯水區內化肥、農藥施用最為集中的林地,農戶將林地承包經營權以財產權信托方式委托給善水基金信托集中管理并獲取補償金。”張海江說,一開始農戶流轉意愿不強,是他與成員、村干部的一次次上門才打動了百姓。“我們和當地百姓一起,用三年時間將龍塢水庫水質提升至國家Ⅰ類水。”張海江說。
推行水源地保護舉措、采取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使得這片水源地綠水長流。
青山村融設計圖書館內。 張煜歡 攝
人文相融:舊禮堂化身“美學教室”
青山村與普通鄉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濃厚的美學氣質。
走近外觀普通的鄉村禮堂,推開門,是一座極具現代美感的設計圖書館。青山村原本荒廢的東塢禮堂在設計師團隊的巧手改造下,儼然成為一座鄉村美學教室。
“我們采用極度保守的方式改造禮堂,這里每一根木梁原有的彎曲感我們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下來,這是最不經雕琢的美好。”王幸澤說。
他回憶,當建筑改造完成時,村里90歲的老奶奶要求坐著輪椅來這里參觀。“她進來后說的第一句話是:這里和我年輕時候一樣漂亮。這令我們團隊所有人都很感動,這就是鄉村的‘不變’帶給人們的安全感吧。”
改造后,圖書館團隊30多位成員都住在村里,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設計。簽約設計師和公益組織志愿者還分期到村內駐點,在“新村民”的帶動下,已有20余名青年回歸青山村與“新村民”們共同創業。如今,青山村從年輕人逃離的留守村落,逐漸變成了匠人匯集的“文藝村”。通過參與工藝創作,每月村民能增收近3000元,每年吸引來青山村的游客達4萬余人。
在這群年輕人的推動下,2019年,致力于自然教育活動的青山自然學校也正式開學,根據村中地形專門定制的麥芒泥地跑賽事順利落地。
青山村融設計圖書館內。 張煜歡 攝
生活相融:“未來鄉村”照進現實
如今,這群“新村民”在青山村也格外怡然自得。王幸澤說,融設計圖書館的另一位德國創始人Chris不僅把家搬到了青山村,還將5歲女兒安頓在了當地的黃湖鎮中心幼兒園。如今這位“跨國村二代”早已適應田園生活,更結交了一群中國朋友。
這里還成立了杭州市首個村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青山同心薈,將一批志愿者、海歸設計師、企業高管集聚在一起,建立“新老村民”協商議事機制,引導“新村民”融入鄉村、改變鄉村。
作為青山同心薈會長,張海江介紹,青山同心薈聯合青山村委會每2個月召開一次基層民主協商議事會,對村公共性事務開展討論。
“我深深覺得,這個村子的未來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在這里,不論老村民還是新村民,都在熱切討論村莊的未來,這就是屬于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王幸澤說。
2019年10月,青山村被余杭區政府正式確定為“未來鄉村實驗區”。余杭區提出在這里打造全國的“未來鄉村”樣本。
“變化,是這幾年青山村的關鍵詞。水源保護激發了村子的自然活力,自然學校、融設計圖書館的入駐帶來了一群有情懷有才能的年輕人,更帶來了環保理念、美學觀念、人文氛圍,讓孩子接受到不一樣的教育理念。青山村變成了一個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范的村子。”青山村黨委書記林紅說。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屬于青山村的未來,被這里的每一個人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