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龍口市,“習語潤心”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把宣講陣地拓展到線上,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在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東土屋村,“書記廣播電臺”吸引群眾廣泛參與,變“一人講”為“大家講”;在汶上縣,“鄉土講師團”說鄉音、舉實例,讓黨的創新理論入耳走心……
面對時代之需、使命所系、群眾所盼,如何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2018年以來,全省各級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因地制宜,創新方式,積極傳播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深入開展志愿服務、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群眾視角 突出思想引領
龍口市東江街道董家洼村,有一棵號稱“天下槐祖”的千年大槐樹,村民喜歡在樹下休憩、議事。每當“習語潤心”百姓宣講志愿服務隊到來,村民就搬出小馬扎、小黑板。大槐樹下,“講壇”建了起來。
山東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龍口市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治醫師呂慧,也成為宣講志愿服務隊的一員。她和同事的戰“疫”故事,打動了很多村民。
“村民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延伸到哪里。”董家洼村黨支部書記林吉祚介紹,百姓宣講跟著村民作息走。大槐樹下,有人聚、有人講成為常態。
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山東省“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打通政府、企業、學校、醫院等各方資源,促進資源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全省各地各級,黨群服務中心、村史民俗館、廣場禮堂、書屋大院等“沉睡”的場所資源,由此被盤活喚醒,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活躍陣地。
榮成市在搭建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22個鎮街實踐所、910個村級實踐站的基礎上,把宣講場所搬到田間地頭、農村大集、街頭巷尾等更貼近群眾的地方。今年以來,開展“銀杏樹下傳習語”“百姓炕頭說變化”等理論宣講活動1萬多場次,受益黨員干部群眾60多萬人次。
壽光市建成廣播喇叭村村響系統,建設鄉村“文明實踐大講堂”1000余處,開發“文明實踐壽光云平臺”和“壽光云”APP,舉辦“好好學‘習’空中課堂”、文明實踐“云”講堂1000多場次,真正讓黨的理論從“云端”飛入尋常百姓家。
淄博市臨淄區、寧津縣等地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融媒體中心深度融合,探索文明實踐活動數據管理與快捷運行,貫通“媒體+政務+服務”,積極探索短視頻、H5等靈活的傳播形式。
文明實踐,群眾是主體。山東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堅持“群眾視角”,圍繞“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這個總目標,各地各級大膽探索,在開展專業宣講的同時,也積極壯大百姓宣講隊伍。
汶上縣面向全縣“五老”人員及典型先進人物等選拔鄉土講師,組成“鄉土講師團”,說鄉音、舉實例,用“土教材”講活“新道理”。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的“理論之聲”,通過講堂、廣播、微信等渠道,讓許多群眾成為“主講人”。
文明實踐活動緊貼群眾需求,在服務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吸引著群眾從“圍觀者”,變成了主動的“參與者”。淄博市淄川區西河鎮北坪村的“守望相助”志愿服務隊、濟南市萊蕪區和莊鎮張家臺村的“生活幫”文明服務站等通過走訪、幫扶困難群眾,在傳遞黨和政府關懷的同時,也讓村居內守望相助的氛圍更加濃厚。曲阜幸福食堂、榮成暖心食堂、廣饒一元食堂等,讓附近農村老人只用一至幾元錢不等就能吃上熱飯菜,傳遞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正能量。平度市仁兆鎮“莊戶學院”、五蓮縣“喇叭花”村村播報等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提供知識服務,組織、吸引農民進行理論學習。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充分利用村民農閑時節、茶余飯后、拉呱聊天的機會,開展文明實踐服務,一方面在與群眾交心、交流中梳理問題,一方面針對問題提升了服務精準度。”省文明辦有關負責人總結。
釋放志愿熱情 播散文明“種子”
在山東,新時代文明實踐有個統一的標識——一朵蒲公英。中心、分中心、站(所),是“蒲公英”;項目、志愿團隊、每個人,也是“蒲公英”。在時代新風中,千朵萬朵蘊含希望、活力、正能量的“蒲公英”,正將新時代文明的種子播撒在齊魯大地。
在榮成,凡18周歲以上公民都有自己的“信用賬戶”,個人參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次數、時長自動錄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云平臺,形成一定的信用積分。達到一定分值的市民可享受信用貸款、減免費用等160多項優惠。
“讓奉獻受尊重、有回報,是為了文明實踐長期化、常態化運行。”省文明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山東,像榮成這樣鼓勵人們踐行新時代文明行動的努力有很多:鄒平市的“五星評定”管理、棗莊市薛城區“積分制”管理“星級化”考評以及肥城市、桓臺縣的“時間銀行”……因地制宜的獎勵辦法,大大釋放了整個社會的志愿熱情。
一場戰“疫”,檢驗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成色”,讓廣大群眾感受到了與黨和政府“不能面對面,更要心連心”的緊密。在前線,布控、測溫、登記、疏導……在后方,代辦、跑腿、宣講、清掃……圍繞疫情防控,一個個講科學防治、傳權威資訊、作心理輔導、解生產難題的志愿服務項目,在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上“破土而出”。據統計,全省約有8.3萬個志愿服務組織、212萬名志愿者廣泛活躍在城鄉社區、村居疫情防控戰場上。
“我們在實踐站里直播帶貨,先期試點的3個貧困村的特色產品銷售額達30余萬元,點擊量達400余萬次。”淄博市淄川區委宣傳部部長白向坊介紹。疫情期間,淄川區在傳統村落、美麗鄉村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特色農產品展銷專柜,展出陶瓷、琉璃、鐵壺等地方特色產品,小米、綠豆、櫻桃、核桃、刺繡等農副產品,實踐站里直播帶貨,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
凝聚本地文化 激活鄉土人文
10月8日,元疃小學三年級學生孔淑宇在曲阜市息陬鎮北元疃村儒學講堂上完國學課后,又去鄉村記憶館、非遺文化館享受了一番文化盛宴。“到村里的文明實踐站,能上很多課外班,有的課比城里孩子的課還要有趣得多。”
儒學講堂里的國學課,文化廣場上的籃球比賽,鄉村記憶館里“記住鄉愁”講解,農家書屋里品類齊全的圖書……這個國慶假期,息陬鎮北元疃村文明實踐站,為少年兒童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實踐課程。而在曲阜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陸續舉辦了非遺文化體驗課《楷木雕刻的故事》,儒學課程《從儒家文化談文化自信》,科普教育展演、孝善文化體驗等多場實踐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其中。
“從村級到市級,彰顯儒家文化內涵,傳統文化元素讓曲阜文明實踐活動有了共同語言,也讓文明實踐陣地更有吸引力。”曲阜市委書記劉東波說,儒家文化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賦予整個城市獨特的人文氣質,新時代文明實踐更成為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綜合平臺。
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試點以來,山東一方面在推動文化資源流動、共享、均衡上下功夫,堅持推動文化下鄉、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加大鄉土文化人才培養與地方文藝組織扶持力度。一方面,著力釋放鄉土文化本身的活力,加大對地方民俗文化、技藝的保護傳承,鼓勵推動鄉土文化融入現代發展,有效激活了沉寂的鄉土人文因子,讓基層文化更加活躍。
在膠州,打破了村居、城鄉隔閡,開展了“文化串門”惠民活動,農村社區組建的“鄰里藝術團”跑村串鄉,紅紅火火。平度市推出的“行走的書箱”服務,讓鄉村熱愛閱讀的氛圍更加濃厚。泰安市岱岳區天平街道池子崖社區“漂流書屋”、肥城市“愛心書屋”,吸引了周圍的孩子,為孩子們提供免費閱讀。
截至目前,包括29個全國試點、50個省級試點縣(市、區)在內,全省已建設縣級文明實踐中心173個,建成率100%,建設鎮級文明實踐所1849個,建成率98.1%,建設村級文明實踐站56786個,建成率79.6%。以點帶面,星火燎原,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山東各地,激發出了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的巨大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