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城里火爆的“小飯桌”相比,散落在平羅縣靈沙鄉村民家中的“奶奶小課桌”,不但聽起來新鮮,下午放學后教師們在這里對留守兒童等學困生一個半小時的義務陪護,更是讓一顆顆孤獨的心靈得到愛的補給滋養,讓缺失親情的孩子們在人生重要時期健康成長。“奶奶小課桌”在當地傳為佳話。
11月23日下午,65歲的靈沙鄉西靈村村民丁桂蘭收拾好屋子,把自家的土暖氣燒得旺旺的。15時許,她的兩個孫子和平羅縣靈沙中心學校其他9名小學生相繼來到這里。學生到齊后,教師楊小琴開始輔導孩子們做家庭作業。不時有學生舉手提問,楊小琴耐心解答,有相同疑問的學生也圍上來聽講,小課桌暖意融融。“除了輔導作業,也要及時交流、疏導心理問題,其實更是一種陪伴。”楊小琴說。
去年9月,為了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平羅縣靈沙中心學校準備在轄區西靈、統一、先鋒三個村設點,對留守兒童、插花移民子女等學困生進行課外陪護和輔導。丁桂蘭知情后,主動申請將西靈村輔導點長期設在她家。“校長讓俺到學校借桌凳。俺說,老師給娃娃補課一分錢都不要,連俺的一口水都不喝。俺支個攤子有啥難?俺啥都不要。”為了讓師生們在冬天暖和一些,丁桂蘭還特意在家里安裝了土暖氣,她的女兒每年還資助2000元取暖費。“俺不識字,但喜歡娃娃們念書,長大后靠文化吃飯。”丁桂蘭說。
去年至今,平羅縣靈沙中心學校有22名學生家長輪流在自家設立輔導點,其中有13名像丁桂蘭這樣的奶奶設點支桌,和值班老師一起,陪護孩子們度過一個半小時的時光,令近百名單親家庭孩子、留守兒童等學困生受益。
據平羅縣靈沙中心學校校長俞炳山介紹,該學校有小學生180名,其中六成為留守兒童。學校29名教師開學期間周一至周四輪流在8個輔導點值守。參加“奶奶小課桌”輔導后,不少學生克服了孤僻、自卑、消極等成長問題,變得開朗、自信、友愛、向上。學生丁某由于父母離異而自暴自棄,自卑、不合群,三天兩頭請病假。在“奶奶小課桌”,他得到了老師更多的關心、開導,愛和溫暖讓他變了一個人。如今,他學習認真,搶著參加大掃除、提水等班級勞動。學生馬某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敏感、自卑的她一度不敢大聲說話。“奶奶小課桌”讓她慢慢自信起來,活潑開朗,積極發言,如今常能看到她落落大方地走上講臺朗讀自己的作文。(記者 連小芳 王玉平 朱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