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段攝影師誤打誤撞拍下的10秒鐘視頻,讓藏族男孩丁真收獲了千萬點贊,一夜爆紅。視頻里,身穿藏族服飾、帥氣的臉龐、健康小麥色的皮膚、野性與純真并存的“甜野男孩”丁真,目光澄澈,笑起來露出潔白虎牙。他用干凈而純真的笑容感染了不少人,通過他,也讓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和了解藏區的文化與環境。
藏區擁有著大自然饋贈的絕美風光,干凈純粹,人心向往之。與此同時,由于地理偏遠、地勢曲折、交通閉塞等原因,藏區可開發的區域只有30%,經濟發展緩慢,藏區人民大多生活拮據,受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丁真那些看似淳樸,比如“聽不懂漢語”“普通話說不流暢”的特殊萌點,顯然是他缺少教育的印記。
如何改善藏區人民生活條件,讓孩子們都有學上,提升他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在與丁真的家鄉理塘距離五百公里的地方——同樣位于藏區的香格里拉,阿若康巴婦女手作坊誕生于此,它組織藏區婦女及殘障人士等免費進行手工藝品培訓。藏區婦女手工藝品公益項目匯聚來自全國各地青年學子的公益創新與智慧,致力于策劃和推廣阿若康巴香格里拉藏區婦女手工藝品,從而讓更多人了解藏文化,提高藏區家庭的經濟收入,呼喚社會涌動從善之流。
阿若康巴婦女手作坊的手工藝培訓班,面向農村婦女免費教學。45歲的藏族婦女邊瑪拉初從出生開始,幾乎沒有離開過香格里拉,她獨自撫養兒子的生活,不能出遠門打工。為了改善生活,邊瑪拉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了婦女手作坊,做手工玩偶的工藝并不簡單,剪布、填充絲棉、縫制,碰上色塊復雜的地方仿佛走進了迷宮。她幾度想過放棄,但在婦女手作坊伙伴們的鼓勵下,她堅持了下來。現在的邊瑪拉初不僅學會了簡單的玩偶制作,還可以做老虎、神龍等境界人物,制作玩偶成了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自信在她身上悄然生長,美好生活逐漸到來。
匯聚新鮮血液,創新藏文化產品
義烏工廠生產的手工藝品充斥在香格里拉大街的商鋪里,代表藏文化的手工藝品越來越少。此外,受疫情的影響,作為藏區支柱行業之一的旅游業遭受了強烈的沖擊,手工藝品的購買量逐漸下降,當地婦女的收入更是微薄。為了助力阿若康巴婦女手作坊的手工藝產品與時代接軌,被更多消費者青睞,一群平均年齡在十六七歲的青少年與藏區婦女手工藝品公益項目建立深度鏈接,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潛心鉆研,為服務公益事業提供無限創意,創新互聯網傳播玩法與設計理念。
經過深度市場調研與消費者研究,青年學子們普遍發現了性價比高、具有實用性和故事性、外觀潮流時尚的手工藝產品較能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來自重慶的高三女孩劉芝彤熱愛服裝設計,她選擇將帶有藏族特色的“圖騰”作為創意元素,制作五種款式的絲巾,助力推廣藏族手工藝品。“我希望有更多的阿若康巴手藝人能夠被社會看見,能夠溫暖購買了他們作品的人們,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生活,也能夠讓他們背后的家庭充滿力量。”她眼里閃著光,由衷感嘆道。
來自福建泉州的高二學生陳路威,以藏毯的外表紋飾圖案作為切入點,創意延伸打造瑜伽墊,增加其美感。他希望消費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抽離當下的現實,追求一種寧靜自在的狀態,與自己對話。
00后的王心悅是一個“藏文化迷”,她提出了將“戳戳樂”這種潮流產品和藏區特色做結合的想法。該產品把藏區豐富的羊毛氈作為基本原料,制作藏族少女及藏獒形象的“戳戳樂”,推出兩個產品套餐:一是“1+1”套餐,二是DIY套餐,鼓勵消費者動手參與產品制作,在制作過程中感悟藏文化的魅力,體會動手的樂趣。
圍脖、絲巾、耳飾、背包掛件、戳戳樂……這些帶有藏元素的文化產品,因為青年力量的加入,煥發了新生機。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與外界聯系的渠道閉塞,藏區婦女制作的很多手工藝品與市場需求脫軌,但通過這些青年學子們的創意構想,藏區手工藝品逐漸嘗試在保持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緊跟時代潮流,將他們的想象化為現實,讓公益的效用發揮到極致。
創新互聯網傳播玩法,助力產品推廣
阿若康巴手工藝產品主要是在景區售賣,受疫情影響,旅游業受到強大沖擊,銷量極速下降。由此可見,產品營銷渠道單一是銷量不佳的重要原因,拓寬銷售和推廣渠道刻不容緩。具有敏銳洞察能力的新時代青少年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鼓勵采用網絡銷售,例如微店這種方式,并利用小紅書、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產品推廣。
“在我眼里手工藝項目像火焰一般,溫暖了藏族婦女們的生活,而勤勞的她們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溫暖了整個寒冷的香格里拉。”來自南京的高二學生辛睿怡剪輯了一個同樣具有溫度的短視頻,呼吁更多人關注這個項目,有一份光,發一份熱。
高二學生李丹雨把當下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小紅書作為種草平臺,制作了6篇小紅書分享文章,介紹阿若康巴婦女手作坊的基本情況、分享幾位藏區婦女制作手工藝初衷與過程、一系列手作產品的設計靈感與特色等。
互聯網給公益傳播提供了一片廣闊天地,而成長于互聯網時代下的青少年們則將公益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創新結合,提高項目的影響力,將藏區手工藝品推向中國、推向世界。
呼喚文化傳承,守護藏區婦女的尊嚴
通過手工藝品傳播藏文化,改善藏區婦女的生活,提升她們的自信心,這是此里卓瑪創辦阿若康巴婦女手作坊的初心與使命。此里卓瑪從小接受漢語教育,2001年返鄉以后開始學習藏文和藏族文化,從2003年開始作為志愿者參與藏族文化活動,2009年開始成為專職公益人,致力于藏族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年,我做了很多文化保護的事情,學習了很多高大上的理論,但歸根結底,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回到生活中來,才有可能繼續傳承下去。我想將這些傳統理念拉回到具體的事情上,回到一件件具體的行為和物品里。”
一件件手工藝品是藏區婦女一針一線的結晶,更是承載著藏文化內涵的載體。此里卓瑪作為藏族人,她認為這些屬于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應該主動去傳承、去弘揚,此外,通過制作手工藝品,也能給藏區婦女帶來一份尊嚴。“用勞動去換取一份收入,比起讓她們去接受單純的資助更有持續性和穩定性。”此里卓瑪解釋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人互助,眾生平等,阿若康巴婦女手作坊秉承這個理念,在傳承藏文化的同時,守護了一份高原上的和諧與尊嚴。
這份來自遠方的呼喚,得到了一群來自城市青年學子們的回響。新生力量的加入,讓此里卓瑪發現了很多新的機遇,手工藝品原來還可以與實用的東西做結合,原來還可以擺放在除了旅游商店以外的地方售賣,這群古靈精怪的孩子們幫助勤勞淳樸的藏區婦女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對于她們,是莫大的鼓勵。
“流動的香格里拉文化展”呈現學生創意成果,此里卓瑪表示將嘗試在一些當地咖啡館展出
孩子們擁有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構想,而手作坊的藏區婦女們則將他們的想象化為現實,真正做出一個產品,這是一種無比融洽的跨界合作。“有小孩想要做一些手機殼、手機套、筆記本套,藏區婦女都現場做出來了,在共同創作中,她們也不斷提升了自信心。”
“眼光獨到、創新、新鮮”,此里卓瑪用這幾個詞形容這群青年學子們。“手工藝品只是一個小小的載體,未來孩子們要面對的事情更多,通過這樣一個項目研究,可以培養他們搜集資料、獨立思考、創新發散思維等能力。”
公益,雙向獲益
公益不同于慈善,慈善是單向的給予,而公益在于參與,在于點點滴滴的行動。阿若康巴公益項目看似只是一群青少年為幫助藏區婦女發散創意,貢獻智慧,但其實他們也是獲益者。
“我初步掌握了產品開發的方法,鍛煉了我對信息和數據的分析能力、市場調研能力,也提升了我快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高二學生達幸彥與大家分享了她參與這個公益項目的收獲。
項目的開展需要大量的采訪與調研,朱紫雨從中學會了與陌生人打交道,大量的采訪讓她逐漸不再膽怯,越發熟練。
“作為家長,我們看到孩子全程參與其中覺得非常有意義。一是拓寬了認知世界,讓她對消費心理學和市場營銷學有了初步了解;二是增進了實戰經驗,全程獨立完成,為提前步入社會積攢能量;三是培養了公益理念,通過公益項目和商業推廣有機結合,更好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嘗試。”王心悅的媽媽看到女兒成長后感慨道。
朱紫雨設計的耳飾
提高繪畫與設計能力、獲取大量的專業知識、學會制作海報、剪輯視頻……參與到阿若康巴公益項目的青年學子們用一個個成果展示展現他們的收獲與成長。阿若康巴婦女手作坊聯合國內知名設計院校,如云南藝術學院、同濟大學設計學院等,組成國家高級工藝大師設計師團隊,組織市場調查并結合藏族傳統文化,開發設計新產品。
不同于課堂的理論式教學,該公益項目通過引導青年學子進行深度的實踐,并有知名院校專家指導,來增加參與者的探索欲與獲得感,最終優秀的產品會進行制作,投入市場售賣,真正讓藏區婦女獲益,這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的中學生而言是莫大的鼓勵,也是他們作為學生難得的社會經歷。
更重要的是,通過參與該項目,他們憑借自己的創意與智慧幫助藏區婦女增加了經濟收入、提升自信心、堅定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據介紹,2019年,易善青年領導力項目助力香格里拉德欽縣婦女手工藝人設計新產品圖樣,銷售手工藝產品價值5萬余元。
引導青少年參與公益項目,有利于將善的種子根植于他們的內心,從小培養公益意識,讓整個社會呈現向善的良好風氣。“阿若康巴”在藏語中的意思是“來吧!朋友”,這是一份來自遠方的呼喚,號召大家關注藏文化和藏區婦女手工藝品,參與到公益項目中來,幫助他人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
我們相信,這份遠方的呼喚會因新生代力量的加入被越來越多人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