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老人幫子女帶孩子 家務之余寂寞又孤獨
社區幫千余隨遷老人“重建朋友圈”
“感謝社區和新城悅物業的關心和幫助,我們這些剛來武漢的老人很快就融入了社區生活,重建了朋友圈,生活又變得豐富多彩了。”漢陽區四新街上太子溪社區60歲的“隨遷老人”梅桂枝提起來到武漢的這幾年,感嘆不已。
本報記者了解到,該社區像梅桂枝這樣來自外地的隨遷老人有千余人,他們從天南海北來到武漢,幫子女帶孩子、做家務之余,卻常常感到“獨在異鄉為異客”,寂寞又孤獨。去年9月,社區專門啟動“情在子溪”隨遷老人社區融入項目,幫助這些老人盡快消除對武漢的陌生和隔閡,融入社區、重建新的朋友圈。
和隨遷老人一起
“畫小區地圖”
“通過參加畫社區地圖的活動,我們在最短時間熟悉了居住環境,適應了當下的生活。”58歲的居民陳友珍來自仙桃,2018年來武漢帶孫子。因為人生地不熟,出門后連自家的樓棟都難找到,這一度讓她心存顧慮,不敢輕易出門。
“陳友珍的情況并非個例,很多隨遷老人剛來時多少都會遇到這樣的障礙。”新城璟悅城小區物業管家劉娟告訴記者,在社區和物業的支持下,2020年12月5日,劉娟以“我的璟悅城,我來畫”為主題,聯合社區、物業,為隨遷老人們舉辦小區資源地圖手繪活動。
活動開展前,劉娟和社區網格員們走遍了小區的角角落落,并將小區內的一些建筑與設施拍攝下來,結合衛星地圖做上標注。
參加活動的隨遷老人們參照這張地圖,共同手繪了一張小區資源地圖的底圖。老人們在物業管家與社區網格員的引導下,用筆將小區周邊的公交站也逐一進行了標注,將可以乘坐的公交車也標在地圖上,還標注了附近的便利超市以及小區內的便民座椅等等。
通過這次活動,陳友珍等人不僅快速熟悉、了解了所住小區的基本情況,同時還和物業管家、網格員、鄰居們建立了聯系,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子就增強了對社區的歸屬感。
“建圈入群”
助老人融入第二故鄉
據統計,在上太子溪社區1.2萬常住人口中,有5000余名來自外地的居民,其中隨遷老人有1000多人。解決生活上的障礙和不便只是第一步,隨遷老人們遠離故土,心理上的寂寞和隔閡更是一道鴻溝,“情在子溪”隨遷老人社區融入項目也應運而生。
社區通過前期入戶走訪調研,為每個隨遷老人建立了涵蓋個人信息、興趣愛好、精神需求等內容的個人檔案。根據檔案,社區精心梳理老人們的需求,分門別類開展一系列活動,引導老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通過社區舞蹈隊,我現在和姐妹們打成了一片。”58歲的孫群嬌來自漢川農村,2018年來到武漢帶孫子。剛來小區時,沒有什么可以交流的朋友,她平時只能獨自一人空閑時在樓下跳廣場舞,自娛自樂。逐漸的,她周圍吸引了幾名類似經歷的隨遷老人,大家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圈子”,實現了融入社區的第一步。
不久,在社區的安排下,社區璟悅歡舞舞蹈隊負責人吳有金找到了她們,邀請她們一起加入。如今,舞蹈隊已發展到30多人,基本上都是隨遷老人,大家一起訓練、一起參加表演,隊員們從陌路人變成了好朋友,“家務之余,我們經常結伴外出逛街,從隊友變成了生活中的朋友。”
如今,社區除了舞蹈隊等文藝活動外,還開展了“茶話會”“鄰里親”“方言課堂”“手工編織”等活動,通過鏈接各種資源,不斷豐富隨遷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以活動為媒介搭建橋梁,推進居民間的交流與溝通,幫助隨遷老人融入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