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對于89歲的劉杜珍來講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這天,她把自己和愛人畢生積攢的150萬元存款,捐給了上海交通大學,完成了愛人生前希望能回報母校的心愿。
劉杜珍的愛人是我國著名自動控制專家、國防科技大學原校長張良起,2009年因病在北京去世。2018年,劉杜珍從原工作地長沙回到上海,幾乎每天都在念叨著同一件事:捐款。
在捐贈書上簽完字,劉杜珍坐在椅子上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張良起)的兩個心愿總算是都完成了!”
兩個心愿:落葉歸根,回報母校
劉杜珍老人現在居住在上海楊浦區第一退休所里,老人十分低調,本不愿就此次捐款接受采訪,經過干休所領導和身邊老友們多次做工作,方才同意。
考慮到老人身體狀況,采訪被安排在了老人家中。在她家里,記者看到,整潔的客廳除了一張沙發,幾乎沒有什么新家具,放老照片的柜子和生了銹的電扇都是從長沙帶過來的,跟了老人幾十年。
在采訪過程中,老人不斷地擺手表示,“不要報道,你們能來聽我講講故事,我就已經很開心了”“和別人比起來我捐的不算多,實在是拿不出手”……
在劉杜珍眼里,150萬元的捐款“少”得讓她拿不出手。但實際上,老人生活并不“土豪”。楊浦第一退休所政委鄧榮錦說,劉杜珍老人家里從來沒有請過保姆,每天都堅持自己去食堂,把飯菜打好拿回家,留一半吃一半。“她在家也不開空調、暖氣,一年四季就這么幾件衣服。”
一生節衣縮食,一捐就是全部積蓄。談起捐款的初衷,劉杜珍回憶說:“在上海交通大學求學和工作的經歷對張良起的影響非常大,以至于他把一生的時間都獻給了教育和科學。回報母校是他一直就有的想法,他想為熱愛科學的學生提供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全力支持。”
由于工作原因,出生于上海的張良起1952年被調離家鄉,之后就再也沒有調回來。“以前陪著他回過上海幾次,每次回來都要和他一起去逛逛徐家匯的交大校園,然后就是見親戚、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劉杜珍回憶說,他和朋友同事們在一起就特別有話說,聊的最多的就是大學教育和學科發展,偶爾也會說一些趣事。
采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劉杜珍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思維仍十分清晰。在被問及為什么要捐掉全部積蓄時,老人說:“一個人又花不掉什么錢,而且自己每個月還有退休金。錢對自己來說沒有用,送給學校希望能發揮一點作用。”
從長沙回到上海,除了捐款,還有一件是劉杜珍念茲在茲的事:送愛人落葉歸根。張良起離世后,劉杜珍就一直把愛人的骨灰暫存在家,希望能有一天帶回上海。現在,這個心愿也完成了。
聊了一會兒,劉杜珍起身從臥室里拿出了一個小鐵盒,里面裝的是兩位老人全部存款的票據。“把這個交給學校,他的兩個心愿就都完成了。”劉杜珍說。
劉杜珍從鐵盒中拿出了全部的存款票據
50多年的相互守候,心愿早已不分你我
“張教授離世近十二年了,您為什么還執著捐款?”記者問。
“以前工作和生活都不在上海,沒有機會去做這些。我們結婚50多年了,他的愿望也就成了我的愿望。”劉杜珍老人笑著說。
1952年,29歲的張良起被調至哈爾濱,參與早期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創建工作,也成為當時哈軍工最年輕的教師之一。到哈軍工的第二年,張良起在同事的介紹下認識了劉杜珍,兩人確定感情后,于1956年正式結婚。
在哈軍工工作期間,張良起先后參與了電子系、導彈工程系等尖端軍事學科建設。由于工作特殊,原本就沉默少言的他,在妻子劉杜珍眼里,更成了個“悶葫蘆”。
“當時我和別人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清楚’,他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在開會’。”劉杜珍說,單位同事經常問自己張良起是干嘛的,我每次都和他們說不清楚,別人以為我不愿意說,事實上我是真不知道。學校建設期間,張良起幾乎沒有周末,根本不在家待著,好不容易電話找到了,他就告訴我在開會。
“您當時理解他嗎,會不會和他生氣?”
面對記者的提問,老人笑著說,“不生氣,我們都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所以特別能理解他。他越是說得少,說明他越值得信任。”
1970年,哈軍工主體部分南遷至長沙,改名為長沙工學院,到1978年,才改建為國防科技大學。6年之后,張良起從老領導手上接過接力棒,成為國防科技大學第二任校長。
“當校長后,他工作就變得更忙了。他和同事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為的是把國防科技大學辦成全軍滿意的人才庫。”劉杜珍說,他們那一批人的信仰就是“為中華崛起而奮斗”。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良起擔任校長期間,國防科技大學的科研工作結出了累累碩果。在他主持下,我國首臺兩足步行機器人研制成功,將我國機器人研制技術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除了科學研究,張良起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在客廳角落的柜子里,記者看到了很多張良起當年的紀念證書,“向為建立和完善中國學位制度做出貢獻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參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工作留念”……
“別看他有這么多榮譽,但生活上過得特別‘小氣’。”
劉杜珍回憶說,“平時出差,他都是自己帶面包、方便面,從來不去餐車就餐。有一次,從武漢參加完會議回長沙,沒有坐票只有臥鋪,他就一路站了回去。”
勤奮報國一生,卻不要絲毫優待。國防科技大學航天與材料學院原教授馮春祥是張良起的同事,他回憶說:“張校長上班的座駕是一輛舊自行車,無論嚴寒酷暑,他騎車穿行在校園的身影,一直銘刻在眾多國防科大師生的記憶里。”
退休之后,張良起就經常想回母校走走。劉杜珍回憶,因為多年超負荷工作,張良起先后做了三場手術,退休后的身體更是每況愈下。最終,連親自給母校捐款的愿望也沒能實現。“他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乘我現在還能走動,要抓緊把這件事給辦了。”
在劉杜珍的家里,記者看到了張良起書寫的一張條幅,那是陶行知的一句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