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我們乘車五個小時來到了這座小鎮 ,一路上因為暈車也沒有機會欣賞旅途的風景,心里開始想著我的支教生活,能教給孩子們什么,能收獲什么?
自小在陜南長大的我初到這個小鎮,內心還是比較開心的。一是對什么家鄉獨特的情感,二是這里的孩子們并非我想的那樣內斂。在來之前,我想象到了各種各樣的窘困,各種各樣的不適。但是從開課第一天看到孩子們積極地喊我老師,找我做游戲的時候,所有的憂慮都已經煙消云散。
經過一天的簡單修整,我逐漸熟悉了這里的環境,也開始為第二天的正式支教工作做好了準備。與其說是支教,倒不如說是來和孩子們交朋友的。與幾十年前截然不同的是,現在的孩子們都有機會走出這座小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用擔心沒有走出大山的路。在我的認知中,支教的生活是很“原始”的:教室里沒有多媒體工具,沒有電扇空調,桌椅板凳也都破破爛爛......,但是這個小山溝里的學校似乎打破了我的設想: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很齊全,孩子們大多數都很積極外向。把知識教授給他們是一個方面,開闊他們的眼界、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也是我所認為的教育的意義。
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或許并不專業,但我卻不想讓純真的他們失望,所以我很努力的備課、練習動作,各個班級的情況也不同,教案的內容也不同。課上教了大家幾個簡單的舞蹈動作,大家學得也很快,最后很愉快地錄了幾個視頻。課堂上,我仿佛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樣的活潑好動,連上課愛和同桌說悄悄話的樣子都是一模一樣的。一天的支教生活很快就結束,之后便是在群里回答各種家長的問題,看著各種各樣的消息,我感到有些許的手足無措。但是這里的家長言語之間透露著一種樸實,我很感謝家長他們的信任與支持。孩子永遠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他們能夠放心的讓我去教這群孩子并且稱我為老師,我心中更多了一份責任。
傍晚,我和朋友談起今天的支教生活,內心也滿是喜悅。希望能將這份喜悅與朋友共同分享。這不僅僅是對孩子們,更是對自己的一種成長與歷練。在朋友和家人的眼中,我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是一個粗心大意、風風火火的女孩。但是在這里我告訴自己我是一個老師,既然來到了這里就一定要有自己到來的價值與意義。
以前一直沒有體會到教師有多么光榮,只覺得這是一份普通的工作罷了,但當我在孩子們的面前,看到孩子們的眼睛以后,我甚至感覺自己身上“有了光”,從此,我也是相信光的人了。支教是一次雙向的奔赴,因此我也很期待自己能夠在支教工作結束后有所成長。我們是學生,是老師,我們要在新時代里乘風破浪,也需要帶領新生代在新時代中乘風破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為人類,為國家,為自己......,現在該是我們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勇敢向前的時候了,不負使命,不負時代,勇敢向前。在后面這段時間里,我一定要用有限的時間跟孩子們更多地相處,希望孩子們永遠快樂!
很慶幸自己選擇來到這里,選擇這光榮偉大的一件事。或許以后回憶起這段時光的時候,我還可以想起這里的生活,想起每一張純真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