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為了盡最大努力改善山區教育現狀,為沂蒙山區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我同山東理工大學Cu-Zn暑期社會實踐軟對共同趕赴山東省臨沂市進行為期20天的支教工作。
在支教開始之前,我一直在考慮什么是教育?誠如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言:“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誠然,支教也不能偏離它應有的意義。學生是云,老師便是云,學生是樹,老師也應當是樹。支教是兩個五彩斑斕的平行世界的一次碰撞,是人類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交流,是平等的,一視同仁的,而不是炫耀,更不是施舍。因此我認為,端正作為老師的姿態是重中之重。
我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師,粉筆書箋,三尺青臺,數十載春秋耕耘不斷。而每每聽得母親愁嘆,心中便有些許不解:十余年的教學經驗早已是胸有溝壑,信手拈來,何故日日愁嘆,眉頭緊鎖?直到我于此支教,才體味到這其中的酸甜苦辣。
教學之前,我曾寒腹短識的認為支教的教學與同學之間的講題大同小異,無非是一邊明理一邊練習,遇到問題了就一同思考解決。可當我拿著自以為全面完美的備課教案,懷著美好的憧憬真真切切的走進課堂時,現實卻如同紙飛機一般,打了個轉,就狠狠地扎在了地上。
我所擔任的是四升五班的語文老師,碰巧的是,班級里只有一名學生,這意味著通過獎勵讓孩子們形成良性競爭的計劃泡湯了。最讓我挫敗的是,我的學生并不是普世意義上的“好學生”,就算是在同一張桌子上的一對一教學,也敢當著我的面玩玩具,對于我的提問一概不理,而對于我用心背的課也是充耳不聞,時不時的還回頭朝我扮鬼臉,看我面色鐵青再哈哈大笑。霎時間,委屈,不甘涌上心頭,付出與收獲的巨大差距使我心理的建設轟然倒塌,化成一刻揚起的灰煙,心頭耿耿。
那一晚,我惘然所失,面對空白的備課紙無處下筆。我完全可以繼續之前的備課模式,就算孩子學不到知識也可以敷衍塞責,置身事外。一旦負面情緒吞噬情懷,我就有可能背離當初前來的初心。責任可以淡忘,道德容許離席,是良知的出局和師德底線的崩塌。
在不耽誤學習進度的前提下,我打算課上跟孩子好好聊聊。就當我一位會被繼續冷落時,孩子的表現卻有所好轉。他特別喜歡“對對子”的形式來記誦古詩,我一句他一句,再反過來他一句我一句,加上我的不斷鼓勵,仿佛找到了信心和樂趣似得,記得特別認真。詩詞這方面搞定了,但從來不肯提筆寫字又讓我犯了愁。每每到字詞的學習,孩子便惜字如金,任我軟磨硬泡的也不肯提筆寫字。為了激發他的興趣,我便讓他去黑板板書,瞬時就樂開了花,蹦蹦跳跳的去寫字。任務輕便到好說,會樂呵呵的配合我上課,一旦時間長了,就哼唧唧的撒手不干了,逃避教學任務,趴在桌子上嚷著頭痛肚子痛。可任務安排少了,剩余的課堂時間就會白白浪費,課程進度也趕不上,實在是很難取舍,既然任務量是一定的,為何不通過獎勵機制提高效率來滿足他“課上摸魚”的小心愿呢?于是,我們就約定好,如果課上效率高提前完成任務,我就拿出剩下的課上時間給他看電影,既滿足了他的小心愿,又能完成教學任務,起不快哉?盡管這些措施采取后仍然有渾水摸魚的情況,也比剛接觸時充耳不聞的情況要好太多。時間如同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他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匆匆了。就這樣,我們匆匆地度過了平凡卻不平淡的日子。
離別會有感動,會有不舍,但海上吹過的奉不會認出航海者的心情,卻認得高高矗立的帆,所以,收拾好心情,張揚起船帆,等風來。愿他,也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