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華正茂之際,立千秋偉業之志。為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8月1-4日,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多彩鄉村”實踐團隊成員分別在常州市牟家村、蘇州市黃家溪村、蘇州市淞浦村、徐州市堰頭村進行三下鄉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本著“就近開展(低風險地區)”的原則,采取線上討論、線下單獨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團隊成員通過翻閱文獻資料、走訪村民調查、參觀革命紀念地和黨建主題公園等方式深挖多彩鄉村中的“紅色富礦”,傳承紅色精神,傳播紅色故事,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康居鄉村,了解鄉村治理,傳播文明鄉風
實踐團隊成員朱子鈺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常州市牟家村,一所坐擁全省首家村級博物館、全省首個大型農村法治文化公園、自建高標準頤養園的村莊……從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到“常州第一村”、中國十佳小康村,牟家村人的小康夢,在幾代人的持續奮斗中成為現實。在此背景下,她從村莊的基礎設施、文化歷史、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四個方面著手調研獻策。
首先,她走進村莊,與村民對話,發放調查問卷,從中了解到牟家村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村莊目前已形成600畝工業集中區、600畝現代觀光休閑農業區、300畝居民生活區三大板塊。當下緊扣黨建、產業、環境三個方面促鄉村振興,第二期的鄉村建設圍繞“都市桃源、體驗小鎮”,以“山水人居、良渚文化”為主題,努力打造常州鄉村生態品質居住的新典范。
隨后,她走進牟家黨建主題生態園,這里不僅有綠樹紅花、廊亭垂釣的美景,還有依托黨建文化、精心打造的紅色景觀,串聯起牟家村黨群服務中心、鄉村振興學堂、廉政文化長廊、快樂農場等基層黨建陣地;走進牟家文化公園,從中發現: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牟家村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雕梁畫棟的牌樓、沉重古樸的村石、古色古香的群藝樓,傳統的建筑藝術與現代的新農村建設在這里交相輝映;現代化的健身廣場、籃球場、門球場、兒童游樂場等,已成為當地村民每天健身娛樂休閑的最佳選擇,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牟家人的生活常態。而由于疫情,她沒能在本次實踐活動中走進承載牟家發展歷程的村史館、見證悠久人文底蘊的江蘇省首家村級博物館、反映江南水鄉農耕文化的農博館。
最后,她與村委交流自己走訪的感悟,并主動報名參加防疫志愿者,負責社區、卡口登記、測溫和配合村委完成核酸演練的工作,為建設大美牟家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通過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朱子鈺同學得出這樣的結論:牟家村委自建高標準頤養園,保證村民老有所養;健身場館、民宿、咖啡館、文創集市掩映在煙柳畫橋之中,一派新型田園都市風光……這是常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更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新藍圖。
走進田園鄉村,感受文化底蘊,保護生態環境
身為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的實踐團隊成員邵俊輝首先從網絡資料中了解到自己鄰村---黃家溪村的建設既有田園特色、返璞歸真,又踩準了時代發展的節拍。
于是他慕名而往。他來到黃家溪村的第一感受就是村莊的生態環境宛如公園一般,綠樹環繞,村道整潔,河水清澈。蘇式風貌的建筑錯落有致,青磚黛瓦白墻,小橋流水農家。全村上下呈現了一種欣欣向榮之態。在邵俊輝同學看來,花園式的宴會廳、新中式的四合院、高大上的游艇碼頭……這些景致不僅是蘇州古典園林建筑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更是黃家溪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個個亮點。
隨后,邵俊輝同學在一座列滿黃家溪村發展史、榮譽史的長亭中遇到了村民周大爺,在與其聊天的過程中細致地了解到了黃家溪村從“貧困村”到“明星村”的精彩蝶變:在建設過程中,黃家溪根據全村的資源稟賦,充分挖掘和融入文化元素,從挖掘歷史文化遺跡著手,對古遺跡進行修復和完善,目前,村里已恢復了“黃溪八景”之“北角觀魚”“長春應月”兩個景點,其他六個景點也在陸續修復。除此以外,依托黃家溪村的歷史文化底蘊,村里還打造了法治文化走廊、鄉風文明館和民俗文化館。而接下來,村里將把生態景觀、人文景觀串聯起來,讓村民不出家門,就能賞景怡情、品味文化,享受休閑度假帶來的樂趣。
“黃家溪村之所以呈現如今的大美畫卷,離不開駐村設計師秉承‘用情懷去設計,用陪伴去建設,用駐村來提高自我’的理念融入整個田園新鄉村的建設,讓圖紙上的設計和現場的施工差異縮小到最低限度。”在最后的團隊交流分享心得中,邵俊輝同學表示這一鄉村建設方式對其日后學習專業有很大的觸動,建筑創新美與傳統文化美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走進活力鄉村,助力拆遷安置,推動城鎮化建設
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四五”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鄉村搬遷就是一個很好的利民政策。
實踐團隊成員丁薇主動向淞浦村委員會請纓參加2021年度甪直鎮淞甫村民房拆遷動員大會,希望利用自身專業(建筑室內設計)知識盡一份綿薄之力。會議結束后,她積極配合村委工作,首先前往位于東方大道上的廠房拆遷區,與新型城鎮化聯合公司的工程師合作完成測量、清算、評估工作,然后與廠房負責人員進行匯報、商討,并詳細講解拆遷政策。隨后,她前往居民樓拆遷區,了解上一段工程未完成的拆遷工作,并核對已進行部分拆除的房子情況,在未噴涂“拆”字的建筑物外部噴涂上應有的標記,并且添加了“實拆遷規章制度、強化安全防范措施”警示牌。最后,她向村委提出自己對新廠房建設和安置房建設個人看法和建議。
在最后實踐團隊交流分享心得的時候,丁薇同學表示自己能為鄉村建設出一份力感到非常自豪,同時希望自己日后能更多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的活動中來,讓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收獲,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走進紅色鄉村,傳播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紅色,是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紅色村莊承載著我們黨百年歷史的點點滴滴,鐫刻著獨特的紅色印記。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紅色記憶被人喚起,紅色村莊依托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魅力,逐漸成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徐州市堰頭村正是名副其實的紅村。實踐團隊成員李欣洋作為堰頭村的一份子,主動請纓參加2021年宣傳“十人橋精神”大會,在會上仔細聆聽了十人橋故事、如何宣傳十人精神、宣傳期間的注意事項等內容。大會結束后,他作為宣傳志愿者為參觀十人橋紀念館的游客帶路、講解。盡管天氣炎熱,但他宣傳、講解的熱情卻絲毫不減。最后,他與眾多志愿者共同打掃紀念區的衛生,互相分享自己做志愿者的感受。
通過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李欣洋同學總結道:“推動保護、修復革命遺跡遺址,收集、整理和編寫紅色故事,形成特色的紅色文化傳承方式,培育出紅色土壤,播種出紅色種子,結出紅色果實,有利于實現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
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深入鄉村振興一線,不僅提高了大家的理論素養,也鍛煉了其社會實踐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家國情懷,堅定了愛黨、愛國的赤誠之心。鄉村振興進行時,我們正當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