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抗戰,紅色浙江”實踐團:風雨來時路,且看云開明
2021-08-24馮佳慧
歷史的云煙湮沒在時間的流里,留一片青山綠水生海晏河清。消散的不過是荒涼塵埃,抹不去那些血與淚的記憶。走近,那蒼翠掩映的“江南小延安”;走進,那粉墻黛瓦的小樓房。古樸的年代感撲面而來,先輩們即在這里,不知道抵御了多少的風風雨雨,才有了今天一輪云開月明。
粟裕、譚震林、葉飛、劉先勝、鐘期光······碑文上銘刻了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那一座座飽經風霜的雕塑,深情地凝望著,他們誓死守衛的腳下的土地。我們要建立的紅色政權,要去往的社會主義道路,要建設成的新中國,要尋找的幸福生活,全然離不開“粟裕”們的,亦或是“葉飛”們的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一段段簡介文字的背后,都潛藏了一個個令人為之動容的故事,蘊藉了先輩們凝聚的力量和鐵血的精神。多數人,只有待深入發掘之后,才發自內心地震撼起來,那是真正的血脈之間的共振與共鳴,不為別的,為了一聲“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們都是從泥濘之上的莊稼田地里摸爬滾打起來的,都是從戰爭之下的血肉紛飛里裹挾生長起來的。不過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無數的能人志士為這個民族,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我們”而前赴后繼地拼殺出一條路來。道路兩邊的尸骨,終將收殮,安葬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伴著他們走過的那些歲月,一遍一遍地告誡走進這里的后來人:
來路之苦,莫不敢忘,鐵血一泓,傳承萬邦,敬賀盛世,大道永光。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