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隊長李東輝在馬寶玉烈士故鄉參觀
“百萬雄獅過大江”是對那場歷時42天,突破長江天塹,擊碎國民黨政府“劃江而治”夢囈戰役的形象描寫。隊員丁英豪來到渡江戰役紀念館,了解72年前那場氣吞山河的偉大戰役,學習新時代的共產黨人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把人民群眾擁護的小船,匯聚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館內雕塑栩栩如生:拼盡全力劃船甚至變形的表情,前赴后繼擎起的黨旗。戰役中最年輕的船工馬毛姐,即便彈片擦破臉頰也要護送解放軍戰士過江的19歲女孩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參觀后,他頗有感觸地說:中國共產黨離不開人民,人民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他要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開學第一時間提交入黨申請。
實踐隊隊員丁英豪在渡江戰役紀念館參觀
受疫情影響,隊員李越烽通過網絡平臺對雙流區烈士陵園進行了云參觀學習:大型浮雕墻上記錄的是解放雙流,剿匪平叛,征糧支錢的鮮活歷史。紀念館里陳列的是從廣州起義時期的張萬選到和平建設時期舍己救人的劉先火;那些為革命犧牲的英雄事跡都向我們昭示著英雄不應該被忘記。這趟云端紅色之旅結束后,隊員李越烽通過視頻會議向其他隊員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講述了劉先火7年時間里救出14條落水而瀕臨死亡生命的故事,并表示歲月靜好的年代里正是像這樣的平凡英雄造就了時代的偉大,正是無數的舍“小我”成就了蒸蒸日上的“大我”。
實踐隊隊員李越烽在家云參觀
隊員劉森圃到寧晉縣烈士陵園進行實地走訪。諸多的“明星”中,當屬“雷鋒式的戰士”——王彥修耀眼。從九歲筆記本留下的“聽毛主席的話,向雷鋒叔叔學習”的誓言,到人民心中的“小雷鋒”,再到在唐山地震中搶救遇險旅客壯烈犧牲。王彥修同志用敢于吃苦流汗的干勁兒把青春獻給了人民,讓雷鋒精神再次閃耀。隊員劉森圃在學習王彥修故事的過程中不禁被深深地震撼。他積極投身家鄉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希望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實踐隊隊員劉森圃在寧晉縣烈士陵園參觀
實踐隊成員調研發現,紅色文化支撐著中國共產黨走過征途漫漫的一百個春秋;而這砥礪前行的一百年也不斷積淀豐富著紅色文化。黨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在拼與干的奮斗中,在破與立的變革中,走過了輝煌的一百年。一百年風霜雨雪,一百年大浪淘沙,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50多名黨員逐步壯大至今天的9000多萬名黨員,戰勝重重困難,取得累累碩果。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代表其優良品格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長征精神是黨領導“紅色鐵流”長驅數萬里形成的偉大精神,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以先鋒帶頭的模樣出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征途中不朽的精神豐碑,是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竭精神動力。正是這些紅色文化不斷助推著英雄先輩一次又一次站在歷史發展的風口浪尖,讓黨的百年征程走的步履鏗鏘,讓祖國發展的道路更加開闊順暢。與此同時,黨百年輝煌的發展也讓紅色文化走過抗戰,跨過改革,一路來到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紅船精神”是我們黨精神寶庫中的第一個音符,它鼓舞著第一代共產黨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中國共產黨就此從嘉興南湖的紅船揚帆起航。一百年后的今天,它化身成為我們黨的時代坐標和航向標,賦予了新一代共產黨人要“堅持站在歷史的高度,走在時代的前列,勇當舵手,引領航向”的時代使命。
時光匆匆,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和平時代的歲月靜好,仍需有人負重前行。建立人民生命健康鋼鐵長城的是按下心心相印手印的“最美逆行者”,鄭州雨夜里熠熠閃爍的是抗洪搶險的人民解放軍戰士。這次關于紅色文化的實踐活動,讓實踐隊成員看到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一百年里,是無數的英雄先輩創造的紅色文化支撐起整個時代。通過緬懷瞻仰英雄先烈,回望那段崢嶸歲月,實踐隊成員學習到了英雄們“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豪情以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的膽識。在最后參觀實踐結束后,隊員們將所有的震撼和感動化作筆下萬端,表達對英雄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