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22日,滁州學院青年融媒體中心三下鄉實踐小分隊,前往明光市蘇巷鎮戴巷村陸郢組,以人物紀錄片的方式著眼于曹士慶老先生改善家鄉環境的事跡。使觀眾更能體會到曹士慶等退休老人作為黨員舍己為人、為人民服務、的優秀精神,在建黨百年之期,鼓勵新一代大學生牢記黨員使命,學習為人民服務的黨員情懷。
一、攜手改變舊環境,共建人居新農村
這里是盛夏的明光市陸郢村,小橋流水,村落庭院圍繞著素墻青瓦,襯得天空越發湛藍,籬落疏疏的小徑遍布于綠樹村舍間,行走于這阡陌縱橫的田地中,微風輕撫過臉頰,直叫人感慨風景如畫,歲月靜好。
然而訪談中,曹老告訴記者,在2016年初整治之前,這里簡直是天差地別:原來的陸郢村雜草叢生、污水亂排、垃圾亂堆,村民經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家家戶戶幾乎是一家門口一個豬圈,一個汗飼,而前后棲堤里大洋柳樹,里面雜物叢生,垃圾有三四十公分厚,那時候的陸郢是典型的臟亂差。
除此之外,曹老還分享了自己與病魔抗戰,堅持帶頭治理鄉村環境的故事,向眾人講述自己作為一個黨員,一位領頭人,家鄉的一份子,是如何攜手村里其他老黨員以及鄉親父老,一步步克服各種險阻困難,共同建立起如今這片安寧祥和的村落。
采訪結束后,攝制組也在曹士慶家中進行攝制,拍攝了曹士慶記錄分片環境治理的賬本、個人所得的榮譽證書、模擬拍攝心路歷程,提取紀錄片素材。
二、一名黨員一面旗,爭當先鋒葆先進
訪談結束后,曹老帶領實踐小組成員來到村民理事會,相繼介紹了其余理事會成員,并于現場分享了理事會的“成長歷程”:2015年,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曹士慶和村支書曹士樓、老支書曹家祥、村民組長曹克光等8名老黨員、村干部以及熱心村民正式組建村民理事會,就此拉開了陸郢組群眾自發開展的村莊環境整治的序幕。
2016年,村莊環境已大有改善,同時這個消息也傳到政府耳中,政府既肯定了曹士慶等一眾退而不休的老黨員為陸郢環境治理、振興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也對其給予了大力支持:政府投入資金約300萬元,安裝了村莊路燈22盞,硬化村莊道路1200米,新建公廁2座、垃圾房4個,鋪設排水管道1000米,渠道硬化1000米,沿渠道兩側鋪設人行休閑步道,打造景觀塘2處。2019年初,村里又新建了文化廣場及游園,實施了村莊房屋外墻體涂白工程,綠化村莊隙地200畝。
期間,在被記者問到整治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否有想過放棄時,另一位理事會成員戴偉榮女士堅定地給予其否定答案。理事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分歧,我們沒有;放棄,更是從來沒有過”的理念,不禁使得在座的眾人為之感動,濕潤了眼眶。
采訪結束后,攝制組在理事會帶領下對陸郢進行拍攝,記錄理事會對各片區果林的介紹,人民廣場的建設意義,為紀錄片積累素材。
三、創先凝心惠民生,爭優聚力促發展
隨后,攝制小組成員將鏡頭與話筒帶進村中,對其村民進行了感想采訪以及紀錄片的空鏡頭拍攝。不少村民紛紛表示,近年來,理事會為全村提供了不少服務與福利,特色產業的效果顯著,一大批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入,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了人居環境改善后帶來的實惠。
而這些,都是這群老黨員舍己為民、默默付出多年的成果,也是一位身患癌癥,退休多年的老黨員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成果。作為陸郢組的造福者,曹士慶曾一度婉拒村里領導的引薦,無論是推選優秀黨員,還是省組織部下鄉考察,曹老始終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屬于瑣碎的小事,為自己村莊打造,是在為自己做事,不存在貢獻,作為一個老黨員,這是本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個人,一群人,一方村落。這是他們努力的成果,是老黨員的情懷,是共產黨員的奮斗,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
經歷了近8天的紀錄片的采訪與拍攝,暑期實踐也接近尾聲,小組成員也開始著手于整理訪談素材內容,并以制作視頻、繪制畫冊、撰寫調研報告等多種方式,呈現出中國黨員最平凡而又偉大的一面,進一步擴大了此次暑期實踐活動的影響力和覆蓋面。炎炎夏日,實踐隊員們從學校走向基層,從課本走向社會。他們既閱讀著社會這本大書,也體悟著豐富多彩的百姓生活,更在揮汗如雨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