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與佛教結緣,并最終形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觀音信仰道場,那是唐、宋間的事情了。佛經記載,觀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法力不可思議的菩薩,于過去無量劫中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他具有大悲愿力,為使眾生獲得安樂,故又重新現作菩薩,充當阿彌陀佛的脅侍之一,贊佐其教化眾生,“于怖畏之時能施無畏”,“苦惱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菩薩之名”,是菩薩即聞聲而來救助,使其去危解厄。許多佛經中都有關于觀世音菩薩的記載,諸如《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觀音三昧經》、《大悲心總持經》、《悲華經》、《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等等。隨著諸如此類經典的譯成漢文,有關觀世音的崇拜和信仰也被逐漸介紹到中國來。據文獻記載,在北方首先崇拜和信仰觀世音的人是西涼國王沮渠蒙遜。《法華傳記》說,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花經》中的“普門品”曾單獨別行于河西一帶,原因是河西王沮渠蒙遜歸命正法,兼有疾患,在此弘法的中印僧人曇摩羅懺即說“觀世音此土有緣”,乃命念誦,病苦即除,因此別傳一品流傳部外,是為《觀音經》。在南方,至肖梁時觀音信仰也已形成,史載梁武帝曾修觀音懺法,救后妃死為巨蟒。可見,觀世音崇拜和信仰早于東晉十六國時期便已在中國流行起來,但這時的信仰尚無專門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