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源源不絕”社會實踐隊于7月22日在煙臺各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團隊就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充電樁的相關問題集中展開調查。
在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充電樁進小區,既是一道關系低碳出行的綠色題,也是一道關乎打通充電“最后一公里”的民生題。此次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背景下社區充電樁建設方向的調研實踐中,在歷時近1個月的時間里,團隊實地走訪了包括但不限于芝罘、萊山、開發、牟平在內的四個區縣,進入各個已經建設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小區進行考察,并且采訪了多位不同行業的新能源汽車車主,同時與各區縣國家電網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詢問與探討。總體上來說,充電樁的建設場所主要有五類,分別是居民區、公共服務區域、企業內部停車場、城市公共停車場、高速公路專用區域等。在居民區,主要是小區私人停車場或者是小區公共停車區域,長期來看,居民區場所應該是主要的目標建設場所。本次調查梳理了充電樁進社區所面臨的各項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所蘊含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協同機制,將充電樁運維系統的高分布性、多主體性與之匹配,提出新的建設機制。?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得到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各項基礎數據,同時看見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國家電網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銜接作用。與此同時,對于各類新能源汽車車主對于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不同需求,以及推進充電樁進入社區時所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例如在社區中建設充電樁是否有預留充電樁位置問題、安全問題、管理問題等都有了深刻的了解,此外,除去社區之外的充電樁站也存在著布局不夠合理、整體數量偏少、充電速度較緩、運營商盈利困難、管理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這次問題都是充電樁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和解決的。
整個實踐過程,對于團隊中的每位成員來說,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一方面,社會實踐給團隊成員都提供了接觸社會、鍛煉自我的機會,它幫助成員們更加地了解社會現象,豐富成員們的社會經歷,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個人實踐能力、增強競爭實力;除此之外,團隊實踐使每位成員都認識了更多不同專業的人,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說,如何妥善處理人際關系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能,而在社會實踐中,在待人接物和表達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這有助于在將來步入社會時能更快的融入新的環境,當面對陌生集體時,也能很好的與對方進行交流,緩解尷尬氛圍。
除去個人素質和語言交流的提高,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入應用,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發展自己的所學所知,兩者相輔相成,例如在對問卷的分析中,便運用到了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所學的內容。其次,想要做成一件事,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在遇到突發緊急情況,而一個人又無法處理時,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可能是老師,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互相學習、通力合作會更好的推進實踐的進程,同時也能從對方身上學到自身所沒有的能力,久而久之,個人對于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也會隨之增長。
優惠電價、購車補貼、搖號新政等,與這些利好政策形成對比的,是不少新能源車主正面臨充電難、建樁難的窘境。新能源汽車充電問題是綠色出行面臨的首要問題,物業服務企業直接面對居民訴求,是解決業主充電問題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小區業主想要申請建設充電樁,必須得由物業主導,供電公司在其配合下才能開展相關作業。然而不少物業公司基于安全隱患、管理成本、配電容量等考慮,拒絕向業主提供安裝許可證明,從而直接導致了隨車配建充電樁的困難性。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堅守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效的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大大減少了對空氣造成的污染,同時還能節約石油資源的消耗,更好的達成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真正意義上的建設綠色城市。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背景下,充電樁作為其配套的輔助設施,不管從用量以及國家的普及和布局狀況,也會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