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聽到我有機會參加山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赴隴援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甘肅省卓尼縣扎古錄鎮支教,在我能力范圍之內幫助大山中的孩子們,分享大山外有趣的事物,講解自己所見所聞的故事,弘揚艱苦奮斗,不懼艱苦的紅色精神,傳承戒驕戒躁的紅色文化。感到十分激動和自豪,我果斷報了名并且幸運的錄取。在7月16日晚上,我們十六人踏上奔赴西部的火車,開展一段屬于我們的故事。
將近三十個小時的車程,讓我們疲憊不堪,困意、腰疼等摧殘著我們。但是當我們看到我們需要支教的學校,看到大山中孩子們一張張質樸的笑臉。所有的疲憊感一掃而空,想到我們可以為山里的學生盡自己一份力,幸福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盡管我們做足了吃苦的心理準備,但是很少有過艱苦的生活體驗,搖晃的床、霉味的宿舍、簡陋的廁所仍然給我們當頭一棒,我們沒有過多抱怨,調整好心態,收拾好行李邊投入工作中。
開班儀式讓我感受頗深,每個學生依次上講臺自我介紹。有的孩子活潑開朗,洪亮的聲音淋漓展現自己的自信心,有的孩子靦腆,上臺后低著頭遲遲不敢開口。但純潔的心靈和質樸的性格觸動著我,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世俗的喧囂,幾個玩伴在山中奔跑玩耍。炎炎夏日下我們站在五星紅旗下一起拍集體照。站在莊嚴的五星紅旗下,內心愛國情感油然而生,隊長李鵬說到,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我們要秉承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紅色精神,向學生發揚刻苦鉆研勇攀高峰的紅軍精神,認真負責地完成此次社會實踐。我們開展了國防教育、趣味英語、趣味數學、安全防護、心理輔導等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弘揚艱苦奮斗的紅色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打鬧,擾亂課堂秩序,我們維持課堂紀律,耐心講解相關知識。
為了解甘肅省卓尼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與當地居民對洮硯的認知,赴隴援西實踐團在甘肅省卓尼縣進行走訪調研,此次調研制定了甘肅省卓尼縣鄉村文化旅游和“洮硯文化”的認知與其帶來的經濟變化調查與建黨百年與漢藏交融調查兩份問卷。當地民眾對民族團結十分看重,實踐團也了解到在甘肅省卓尼縣有一部分居民不能識得漢字以及不了解對當地“洮硯文化”。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有幸采訪到一名大學生,據采訪知,“洮硯”屬于非物質遺產傳承文化且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卓尼正在大力開發“洮硯”文化并且當地有眾多“洮硯”生產廠家。但是卓尼縣的洮硯發展現仍存在人們的傳承發展意識不夠、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及缺乏有效的傳承機制等問題。在如何提高卓尼縣非遺旅游產品——洮硯的吸引力上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與其他旅游資源組合開發,二是在材料原產地進行文化推廣。
為了弘揚紅色文化,學習土司精神,7月23日我們坐車前往博峪村參觀土司博物館,學習土司精神,我們有幸遇到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的孫子楊正爺爺,他為我們講解楊積慶先生一生的豐功偉績,他開倉讓糧、搶修棧道,救治紅軍傷病員,為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成功北上做出重要貢獻。而他卻因幫助紅軍被國民黨反動軍閥殺害。一段雪中送炭的傳奇故事,一個深明大義的紅色土司。時過境遷,當年的艱苦卓絕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留在臘子口山壁上的彈痕還在訴說著當年的不易和犧牲。這段傳奇故事在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上熠熠生輝,也激勵著當地人沿著這串紅色足跡一路前行。
參加此次山東理工大學赴隴援西暑期社會實踐團讓我受益匪淺,讓我見識到了大西北的美麗風景。碧綠的高山一座連著一座,蔚藍的天空伴著潔白的云彩,美麗的環境讓我流連忘返。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我的愛國情懷,提升了自己的責任感。秉承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紅色精神,在建黨一百周年的特殊時期,充分弘揚勇攀高峰的紅軍精神,體驗到西北的獨特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