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法學院社會實踐隊來到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正值建黨百年之際,我們以此舉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從這一貫穿近半部歷史長河的文化遺產中感受社會發展的脈搏和時代的浪潮。
“大運河的歷史遠比我們想象得悠久,它最早開鑿于戰國時期的吳國……”跟隨著導游,隊員們來到了第一展廳。這一展廳介紹了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吳國最早開鑿大運河,但僅僅是開通了一條渠道,作軍事用”,導游告訴我們,現代大運河的淵源是隋煬帝所開鑿的大運河,“這是隋煬帝的功績中可與開創科舉制度齊名的一件。”大運河在朝代的變遷中也經歷著演變,如今的京杭大運河所代表的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中華民族人民適應環境的頑強毅力和熱愛生活的堅強精神。
隨后,隊員們來到了第二展廳。“大運河在軍事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促進著經濟的發展。”導游熱情地告訴大家,在近代,依托于大運河的水運也是交通往來中的重要一環。“這張船票上面寫著‘順風快利’,是民國的一個船務公司的名稱。一則寓意著游客出行順利,二則寄托對公司盈利的期望。”大運河自開鑿以來就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發揮著有利作用,如今的大運河承載著沿岸城市的交通,也見證著城市的發展繁榮。
第三展廳則主要聚焦于大運河杭州段的綜合保護,展廳內放置運河其中一段界面的模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漂蕩著幾只小舟,黑白瓦房于河岸兩側綿延林立,綠樹成蔭。一時間時光仿佛回溯,這些展品將曾經運河畔的極富煙火氣的社會生活帶到觀者眼前。在明代,大運河實施“湖運分離”,運河槽船每年可達八千多艘,通暢而繁華的大運河成為物資和文化交流大動脈。展廳的中段放置關于民俗文化的藏書,恰逢建黨百年之際,圖書館開辟了一片走廊展示以“抗日戰爭”、“共產黨成立”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非遺文化和紅色記憶的結合,為展廳增添了別樣的光彩。同學們靜駐欣賞大師作畫,他堅毅的眉眼里有對文化的敬畏之心,他與同學的對話中也滿含對青年與未來的期許。
運河文化是第四展廳的主題,山陜會館、東林書院、佛塔古剎都是隨運河而來的奔騰不息的文化印記,時至今日觀者依然能從沿岸景里感知運河情。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因運河之水而在此結緣。商人在沿途開設商鋪,手工業者創辦各式各樣的作坊,金錢流通的同時也把原住地的文化習俗與當地民風民情進行了碰撞與融合。它的暢通,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溝通,對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大運河因此成為了一條聯結中國與各國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也為這些交往留下了輝煌的歷史見證。
展廳末尾的結束語里說到:“長城與大運河,是中國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所刻劃的兩條有形的線,它們的長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顯赫,影響的深遠,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遺留所無可比擬的。”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標志,它以屏障之功能保衛文明長存,也代表著勇敢堅韌的精神,而運河則以其便捷的交通、通達的文化交流為中華文明注入勃勃生機,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靈動與明智。雖然運河緣起于隋煬帝的軍政目的,但大運河以其發展中所展現的別樣的魅力,頑強地顯示出自己的獨立意識。
“當眾多城市在運河畔崛起時,我們怎能不把它視作中國東部平原的母親之河?”
此刻人類站在發展的新起點上,大運河的運輸功能幾乎被便捷的網絡和不斷發展的科技所取代,但它所體現的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依然警醒著世人去愛護它、關注它、發展它,讓我們在砥礪前行的同時仍有過往歲月可以回首,讓運河在新時代以嶄新的面貌煥發活力,而中華兒女也從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