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傳承非遺文化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7月24日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弘揚文化青年尋訪活動小分隊前往滁州市全椒縣展開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帶著求知與探索的精神,實踐小組成員一起來到了全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全椒縣在事先預約過的準備之下,實踐小組很順利的進入館內,館內工作人員很熱情的接待,并將實踐小組一行人帶到了二樓會客廳見到了文化館負責人。實踐小組組長田運濤主動上前與其交談,告知了此行的目的,在得知實踐目的后,負責人表示會幫助小組完成調研任務。

圖1 調研小組組長與文化館負責人的談話場景(攝影/曹燦)
談話結束之后,小組成員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首先了解到的是全椒民歌。全椒民歌既包含中國民族音樂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的地方風韻,它源于勞動,在勞動中,人們為了協調勞動動作,減輕勞動強度,于是逐漸形成了一種“前呼邪許,后亦應之”的舉重勸力之歌。隨著人類的進步文明,繼而衍生了反應歷史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民歌。可以說全椒民歌是歷代全椒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生活交往中創造傳承的民間藝術。
接下來小組成員了解到的另一個非遺文化便是著名的全椒傳統民俗“走太平”。每年正月十六,從凌晨到子夜,全椒縣四鄉八鄰數十萬民眾扶老攜幼,拖家帶口,絡繹不絕,到太平橋上走一趟,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為壯觀。走太平的人們都懷著一顆真誠的心,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健康、財源茂盛、國泰民安。

圖2 鎮花燈走太平 (供圖/全椒縣文化館)
圖3 小組成員觀看走太平流程圖(攝影/崔玉鈴)
在后面的瀏覽中,小組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又陸續了解到全椒其他的非遺文化,如“五馬破曹”“手獅燈”“馬廠羊肉面”“儒林根雕”等。

圖4 各種民俗文化參觀圖(攝影/崔玉鈴)
習近平總書記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這些傳統的民俗文化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逐漸的被新事物所掩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求新鮮事物,使得這些民俗漸漸被遺忘。館內負責人希望調研小組能夠將這些文化傳播出去,讓新時代的青年所熟知,所了解,將其文化精神得到傳承。而這也是本次調研小組的實踐目的,小組會盡自身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負責人的希望,完成調研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