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是具有優良傳統的紅色革命熱土,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我們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講好吐司的革命故事,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故事……”從實踐之初“赴隴援西”社會實踐團就始終以“學史踐行,以行踐知”為主題,旨在深入探尋卓尼吐司的偉大紅色故事,將共產黨人精神在卓尼土地上宣揚與傳頌,并著力促進漢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進步。
在實踐期間,實踐團分別開展赴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閣深度學習藏族文化、鄉村旅游與洮硯非遺文化實踐調查和赴博裕村訪楊積慶后代三次調研活動。在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閣我們學習了反映藏傳佛教內容的各類壁畫,了解了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米拉日巴佛閣是為紀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閣,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安多藏區的代表寺院,樓高共九層,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有以金剛為主的四密乘的眾多佛像、菩薩、護法神等各類佛像1720尊。佛閣里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主題,每一層佛閣都代表著藏傳佛教的一個時代或是一個支派,包括已經被神化的藏族歷代文化名人。其中的強大信仰力量與藏族人民靈魂的堅韌給了我們很大震撼。通過調研制定甘肅省卓尼縣鄉村文化旅游和“洮硯文化”的認知與其帶來的經濟變化調查與建黨百年與漢藏交融調查兩份問卷,我們了解到當地居民對宗教文化比較了解,對民族團結十分看重。“洮硯”屬于非物質遺產傳承文化且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卓尼正在大力開發“洮硯”文化并且當地有眾多“洮硯”生產廠家。但是卓尼縣的洮硯發展現仍存在人們的傳承發展意識不夠、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及缺乏有效的傳承機制等問題。在與當地一名大學生的交談中,就如何提高卓尼縣非遺旅游產品——洮硯的吸引力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與其他旅游資源組合開發,二是在材料原產地進行文化推廣。他本人也更希望通過學習技藝親手制作工藝品的親身體驗式、將非遺項目與傳統景點結合的整合旅游式及網絡平臺云旅游的形式去了解非遺旅游產品,給我們帶來很大驚喜與思路。在赴博裕村與卓尼縣楊土司革命紀念館展開線下調研活動時有幸采訪到第19代卓尼土司楊積慶后代,對于紅色故事,楊爺爺如數家珍,他為實踐團講解到,1935年9月初進入甘肅迭部縣境內為了扭轉張國燾錯誤對紅軍所造成的嚴重局面,以3個團的兵力扼守的天險臘子口,打通了北上抗日的大門,12日在甘肅省迭部縣舉行了俄界會議,18日,抵達哈達鋪,向陜甘革命根據地進軍。部隊經通渭縣城,繼續北上,跨西蘭公路,越過六盤山,經隴東,翻梢山,于10月19日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師,并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楊爺爺帶領下,我們重溫革命事跡、重塑革命精神、重現革命歷史,從其中充分汲取了紅色革命精神。

在學習的同時,實踐團也持續向當地學生宣揚紅色革命故事,每周兩次的黨史教育課程以及紅色電影鑒賞、歌唱祖國活動的開展,充分引導他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學習黨史、國史,認識和把握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創造的豐富經驗,可以獲得思想的啟迪、知識的武裝,站在歷史的深厚基礎上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當今時代青年人成長于和平年代,更面臨著全新挑戰,在鼓勵孩子們的同時,我們也從中收獲了很多。
學史力行,以行踐知,在傳承紅色基因上的路上,“赴隴援西”社會實踐團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