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奔赴甘肅省卓尼縣扎古錄鎮的九年制學校的為期兩個周的社會實踐支教活動已經圓滿結束了,在這次支教活動中我負責跟課寫新聞的任務,每天都會跟著教學組不同的成員進行課程講解的跟拍及新聞撰寫。在每次的課程中和孩子們一起聽著教學組的老師為孩子們講解各類實用性知識、趣味性的學習方法等,以及通過各種趣味性的課程增加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肢體協調能力,讓孩子們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與特長。
我們都是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后按部就班的上高中、考大學,如今自己以一個過來人得身份應對這群還處在懵懂時期的孩子時,或許更能體會到他們的情緒。在那里,帶班的都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年輕、富有活力和激情,當然還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孔子講“因材施教”,在那里,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當然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比如說對于一二三這三個年級的小學生來講,鼓勵和獎勵是他們最喜歡的方法。做的好的,適當給予相應的獎勵,做的不好的,則要給予鼓勵。批評是需要的,但非必要。而對于四五六這三個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雖然還小,但腦子里應經有了必須的是非觀念和自己的想法。所以一塊糖,一個大拇指這樣的獎勵對他們來說就有點幼稚了。但是,你能夠獎勵他們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比如一塊聊聊穿越火線,一齊做個游戲,講個他們感興趣的故事等等。而對于初中生,正是個性構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要注重他們的個人感受。一味的批評無疑是他們最反感的。所以平時的教育中,既要想辦法引起他們的興趣,又要把知識傳授給他們,同時還要搞好和正處于叛逆期的他們的關系。
在我們按部就班的進行支教活動的同時也去了當地著名的地方進行調研采訪,其中我們去到了博裕,參觀著名的博物館,從中了解到楊土司的生平等一系列的事跡,并在參觀結束后采訪了楊土司的后代楊積慶老先生,在采訪過程中實踐團有幸了解到許多甘肅本地紅色故事。他講到,1935年8月2日,紅軍為配合和迎接黨中央與一、四方面軍北上,由陜甘交界的陜西雙石鋪進入甘肅,牽制了國民黨部隊對紅一、四方面軍的圍追堵截,有力配合了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
對于這些紅色故事,楊爺爺如數家珍,他繼續為實踐團講解到,1935年9月初進入甘肅迭部縣境內為了扭轉張國燾錯誤對紅軍所造成的嚴重局面,以3個團的兵力扼守的天險臘子口,打通了北上抗日的大門,12日在甘肅省迭部縣舉行了俄界會議,18日,抵達哈達鋪,向陜甘革命根據地進軍。部隊經通渭縣城,繼續北上,跨西蘭公路,越過六盤山,經隴東,翻梢山,于10月19日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師,并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而后在支教課程接近尾聲時實踐團的全體成員一起去參觀了美仁大草原,在那里看到了真正的大草原,體會到了真正的藍天白云。大家一起拍照,一起游玩。歡快的氣氛籠罩在大家周圍,之前備課的辛苦陰霾一掃而光。
以上是我的社會實踐個人總結。在勞累忙碌的十幾天里,我也體會到了實踐的快樂,同時也感到了所學知識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務必繼續更加努力學習,學好專業知識,全面發展自己,在實踐中長知識求發展。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可避免的,我還將應對的問題,將承擔更大的職責,并在其中更加成熟和真正走入社會。而這次社會實踐,就算是我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