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加強黨史教育,樹立孩子們的愛國主義觀念,7月20日,山東女子學院“向日葵”志愿服務隊帶領濟南市催馬小學的同學們前往山東省博物館參觀游覽。本次活動能夠極大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和探究熱情,尤其可以深化小朋友們對黨史的認識和理解,凝聚他們對黨和祖國的熱愛,增強對歷史的敬重感和對未來的使命感。
紅色情懷,唱響未來
從催馬小學開往省博物館的車上,志愿者向孩子們提問了一些建黨百年的問題。由于漫長的旅途無事可做,很多小朋友都已經昏昏欲睡,但當聽到關于黨的話題時,孩子們精神飽滿,紛紛爭搶著回答。志愿者笑著說,“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1921年,在浙江嘉興的一艘小小的紅船上,十幾個共產黨員秘密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偉大的組織。從此,中國社會照射進了曙光……”
車廂里,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聆聽志愿者們提前科普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事跡,小朋友們求知若渴的眼神讓志愿者們倍感欣慰。當小朋友們自發地唱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曲,嘹亮的歌聲久久回蕩在車廂里。孩子們越唱越亢奮,情緒激昂中,一種愛國自豪感油然而生,它像一顆種子,牢牢地扎根在了小朋友們的心底。《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童心向黨》、《我和我的祖國》……一首首寄托了濃厚的紅色情懷的歌曲被唱響,在這個旅途中,在這個車廂里,它顯得如此的獨特,如此的難忘。
唱歌途中,一個小女孩偷偷附到志愿者耳邊詢問:“老師,我現在已經是少先隊員了,我以后想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您說我能行嗎?”志愿者用贊賞的眼光肯定小女孩,積極地鼓勵她,相信她可以借助內心的星星之火,通過不斷努力進取,成為自己心中向往的人。志愿者的激勵讓小女孩眼中的不安和猶豫頓時煙消云散,她開心地笑了,臉上洋溢出對未來的期待與向往。

圖1 小朋友認真學習黨史(攝影/王卓)
紅色歌曲,不僅凝結著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家國情懷,更成為今人憶苦思甜的重要憑據。小朋友們雖無法幫助各位革命先烈成就偉業,但他們積極陽光,青春向上,心系黨和祖國,心向未來,彼岸可期。
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志愿者和小朋友們進入博物館,來到黨史展廳,一股歷史的厚重感迎面而來。一本本來自那個時代重要會議的筆記本,一封封密密麻麻寫滿綱要口號的書信,一雙雙走過千萬里路穿破了的草鞋,和一張張象征歷史轉折點的泛黃的照片……小朋友們一路瀏覽過來,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動。孩子們由開始進館時的嬉笑玩鬧,到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后的沉默和震撼,說明此次游覽博物館的“黨史教育”活動已經初見成效。
當參觀到一張共產黨員戰士因為抗美援朝戰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的照片時,小朋友們似是再也忍不住,拉著志愿者的衣袖,悲傷的表情中流露出對革命戰士的心疼。志愿者蹲下身來,摸摸孩子的頭,為他們講述這位革命戰士的事跡。這名身殘志堅的革命者名叫朱彥夫,是“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他14歲當兵,先后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役。17歲時,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身負重傷,永遠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沒有就此失去對生活的希望,24歲時,他以重殘之軀挑起了村支書的重擔;63歲時,他用殘肢抱筆寫就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他一生都在抗爭,即使缺胳膊少腿,也沒在戰場上哭喊過一句累、一句疼。這是因為,革命戰士們都擁有頑強抗爭的革命斗爭精神,這是支撐他們堅持抗戰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圖2 小朋友們敬禮宣誓(攝影/王卓)
小朋友們至此明白,他們生在難得的和平年代,沒有硝煙和戰火,沒有遍地餓殍和馬革裹尸,因為這一切的美好現狀,都是用革命烈士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已經不只是一堂黨史教育課、革命精神課,更是教會孩子們學會感恩,銘記歷史的重要“德育”喚醒環節。
來之不易易可說,革命困難難于天。了解了戰爭的殘酷和革命的苦痛,小朋友們最后面向博物館黨史紀念徽,緊握雙拳,莊嚴喊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堅定口號。通過此次參觀,孩子們領悟到肩擔中華復興、民族未來的偉大使命,也知曉作為祖國希望的他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究竟是多么來之不易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孩子們茁壯成長,童心向黨,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殷切期盼,也是祖國和人民的心向往之,更是小朋友們成長路上一個重要價值觀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