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人權在微小的地方得到落實,否則它們在別處就都不會有任何意義。——埃莉諾·羅斯福
為了避免二戰這樣的歷史悲劇重演,1948年的今天,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獻。
這份文獻宣布了每個人固有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人人有權享有言論、表達意見、思想和良心的自由,以及不受酷刑的權利。
“不分種族、膚色、宗教、性別、語言、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
人權日主題:平等——減少不平等、推進人權
今年人權日的主題涉及“平等”和《世界人權宣言》的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平等和不歧視原則處于人權的核心地位。平等原則與《2030年議程》和《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可持續發展的平等和不歧視的共同框架》文件中列明的聯合國做法相一致。這包括應對種種根深蒂固的歧視形式并尋找解決方案,這些歧視影響著我們社會中的最脆弱人群,包括婦女和女童、土著人民、非洲人后裔、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間性者、移民和殘疾人等。
平等、包容和不歧視,換言之,以人權為本的做法,是減少不平等現象和重回我們實現《2030年議程》道路的最佳方法。
所做努力:重建得更好、更平等、更綠色
1、以人權為本的經濟能夠打破貧困循環
貧困、不平等現象、結構性歧視、根深蒂固的歧視以及人權保護方面的其他差距讓2019冠狀病毒病危機雪上加霜。
只有采取措施,彌合這些差距并增進人權,才能確保我們能完全克服此次危機,重建一個更美好、更具復原力、更加公正和可持續的世界。
2、更公正的重建:新的社會契約
人權,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發展權,以及享有安全、清潔、健康和可持續環境權,這些權利對于建設以人權為本的新經濟至關重要,這種經濟模式將為當代人和子孫后代提供更好、更公正、更加可持續的社會。以人權為本的經濟應該成為新社會契約的基礎。
3、為青年提供平等機遇
接二連三的金融和衛生危機對數百萬年輕人產生了長期和多層面的影響。
除非他們的權利得到保護,包括使其獲得體面工作和社會保障,否則“冠狀病毒病一代”有可能成為不斷加劇的不平等和貧困的不利影響的犧牲品。
4、扭轉疫苗不平等和不公正
由于不公正的疫苗分發和囤積而造成的疫苗不公正違反了國際法律和人權準則,也違背了全球團結的精神。
呼吁在各國政府及其民眾之間制定一項共同議程和一項新的社會契約是當前的需要,這有助于重建信任,確保人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5、促進享有健康環境和氣候正義的權利
環境惡化,包括氣候變化、污染和自然損失,對處于弱勢的個人、群體和民眾產生了尤其嚴重的影響。這些影響加劇了現有的不平等現象,對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人權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承認潔凈、健康和可持續環境的人權的后續行動中,必須采取緊急行動來尊重、保護和實現這一權利。這類行動應該成為以人權為本的新經濟的基石,這種經濟模式將有助于實現2019冠狀病毒病后的綠色復蘇和公正轉型。
6、通過平等、包容和人權,預防沖突和建設抵抗能力
通過應對不滿、消除不平等和排斥,允許人民參與影響其生活的決策,人權有應對沖突與危機根源的力量。一個保護和促進人人享有人權的社會是更加富有韌性的社會,更加有能力應對意外危機,例如大流行病和氣候危機的影響。
平等與不歧視是預防的關鍵:“所有人權,普天同享”原則確保人人都能獲得人權的預防性福利,但如果某些人或群體遭到排斥或面臨歧視,這種不平等現象將推動沖突和危機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