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革命先烈,追尋紅色記憶
新時代下,吾輩少年,生在國旗下,長在春風里。為了緬懷先烈,追尋他們的紅色足跡,河南工業大學紅色精神研究會“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紅旗渠精神黨史宣講團隊于2021年12月30日赴鄭州進行黨史學習宣講社會實踐活動,寄托哀思、激勵斗志,弘揚英模精神,讓革命精神穿越時空,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媒介照進現實。
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方向,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優秀文化,也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紅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展現黨的領導的壯美詩篇。
在紅色旅程中回望初心使命
迎著朝陽,團隊到達鄭州中原英烈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館內12根高6米的浮雕柱依次陳列。從“五四運動”、“鄭州二七大罷工”、“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到“河南人民政府成立”,這12根柱子承載著中原人民長達40年的革命斗爭歷史。
走進中原英烈紀念館,講解員帶領隊員們先后參觀了五四工人運動廳、大革命浪潮廳、星火燎原的土地革命廳、砥柱中原的抗日戰爭廳和逐鹿中原的解放戰爭廳。聽著講解員介紹的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看著先烈們在戰爭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物品,隊員們內心感觸頗深,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更加濃厚,愛國之心更加強烈。
通過此次中原英烈紀念館之行,隊員們深切地了解了中原革命烈士們的不朽事跡,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憂國憂民勇于獻身的革命情懷和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明白了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也清醒認識到當今世界并不安寧,理應珍惜當下,警鐘長鳴。
緬懷先烈愛國魂,幸福不忘英雄
鄭州烈士陵園在中原英烈紀念館的對面,團隊從中原英烈紀念館出來后便進入了鄭州烈士陵園中。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那醒目的石碑和石碑上周總理剛勁有力的題字——“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看到這一行剛勁挺拔的文字,就好像看到他們為革命獻身時的剛毅果決的面龐,他們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接著隊員們又看到了雷鋒同志的塑像和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標語。隊員們聽著,讀著,感悟著,每個人都飽含敬佩與尊重前行著。
到了革命先烈的墓碑前,全體隊員懷著對先烈們的崇敬心情,又重溫了誓詞。全體隊員們神色肅穆地站成兩排,低頭默哀,紛紛表示要將繼承和發揚先烈們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為革命事業而英勇奮斗。
發揚革命傳統,譜寫時代新篇
隨后,團隊抵達嵩岳公園及附近中小學,在此進行了紅旗渠精神黨史宣講。黨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為了把修建紅旗渠勞模的英雄事跡宣傳到群眾身邊,紅色精神研究會成員化身宣講員深入社區村居,細數先烈帶領人民奮勇拼搏的高光時刻,立足盤活歷史資源,著力講好紅色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紅旗渠精神,助推黨史學習教育“飛入尋常百姓家”,并從中汲取奮進力量,激勵大家砥礪前行。團隊成員用最樸實的語言,最真摯的情感,努力講好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讓群眾更深刻地了解到革命先烈的精神。
在我們的宣講過程中,遇到了一位對紅旗渠很了解的爺爺,在聽到我們對紅旗渠精神的宣講后,爺爺娓娓而談,反倒給我們講起了紅旗渠的一些故事,并教導我們要銘記紅旗渠精神,爭做紅色傳人。
不僅如此,紅色精神研究會成員還準備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深入學校、社區開展集中紅旗渠精神宣講活動,講紅色故事,讓革命精神深入人心,為國家做出應該做的宣講貢獻。
至此,此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黨史宣講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通過這次的考察實踐活動,隊員們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加強了團隊凝聚力。一個有溫暖的大家庭中人人關心國家大事,動手實踐能力正漸漸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隊員們不僅了解和學習了紅色精神,還堅定了要繼續傳承和發揚紅色精神,不畏困難勇往直前,勇于擔負起時代使命,傳承優秀的紅旗渠精神,一起賡續紅色精神血脈。
(團隊成員:任樂桐、符詠琪、王勤康、薛添、原加樂、宋涵楨、吳文靜、范笑瑜、王文靜、肖世奧、梁新茹、薛賽楠、吳方遠、楊冰、陳彤彤、張文博、陳菲、陳夢嬌、谷冰鑫、高源、李雪蓉、李曉倩、羅希敏、姬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