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媽媽,你看!”
這個朝攝像頭呼喚媽媽快看的男孩今年8歲,他想讓媽媽看的是1歲弟弟剛剛學會的走路。
畫面中,哥哥張開雙臂,一邊隔空保護弟弟,一邊激動大喊讓媽媽看。
這是前幾天發生在貴州安順一農家院里的情景,由于爸媽常年在外打工,哥哥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向他們傳達喜悅,而這份喜悅的呼喚,遠在千里外的媽媽不僅聽到了,而且還看哭了。
講到這哥倆,媽媽陳女士難掩心酸,她說:“就是為了看他們兄弟才裝的監控,看到這一幕眼淚就往下掉,沒有陪孩子經歷學走路的過程,感覺很對不起他。”
這段視頻,截止發稿時觀看量已突破千萬。
想必遠在異鄉的父母,在夜深人靜之時,也已看了無數遍吧。
當他們枕著畫面睡去,夢里,家門前的油菜花在風中搖曳,像是在告訴他們:你牽掛的這個家,她很好。
上車沒法抱你,下車沒法養你
在無數網友被這段視頻打動贊嘆的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不理解的聲音,比如:
“太狠心了,就為了掙倆錢,長年累月把小孩丟家里。”
“小孩的小時候就這么幾年,等過了這個階段,拿錢也補不回來。”
更有甚者,說出了“自己啥情況沒數嗎,還生小孩?”
......
不理解父母離開孩子屬正常,畢竟留守兒童父母的心酸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但一昧數落他們生孩子就屬不道德了,畢竟生兒育女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啊。
書里總說世間的親子之愛皆因陪伴,但現實告訴我們有一種父母子女間的愛是因為分離。
年后返京后,有次乘公交,坐在后排靠窗位置,打磨著公交里的一切,開始幻想電視劇《開端》情節,這時,身旁坐下一位大哥哥模樣的中年男子。
我的電視劇幻想自然嚇不到我,但中途,大哥的視頻鈴聲著實給我嚇了一激靈。(因劇中也存在鈴聲)
緊接著,視頻那頭傳來孩子奶聲奶氣的嚶嚶呀呀。
媽媽則在一旁說:“好巧不巧,你剛走,他就學會爬了!”
“來來來,給爸爸爬一個看看,等你再回來估計就能走了......”
爸爸盯著屏幕夸贊孩子真厲害,孩子也很配合的在那頭叫著爸爸。
旁聽者的我聽到這,心多少有點酸,當我轉頭想瞥一眼時,發現這個爸爸,已經掛了視頻,掩面哽咽了。
可能他想到了電話一頭的孩子疑惑爸爸為啥不在身邊的畫面;想到了年前剛回家時孩子不敢和他抱抱的場景;想到了經過一周的相處孩子剛剛黏上他,他卻又離開......
這確實是個“狠心”的爸爸,可如果他不“狠心”,誰又能來幫他養家?
我想給他點安慰,可那會的我,除了遞上張紙巾,什么都說不出口。
返程的高峰期,每一站都要上好些拖著行李的人,這個城市肯定有很多離開孩子的爸媽,他們應該和這個爸爸一樣,心頭都有一塊不能觸碰的柔軟。
其實那些不理解的聲音,他們都懂,但這又能怎么樣呢。
不是每個人都出生在繁華大都市,家門口就有薪水可觀的工作,許多的人還要依靠走許多的路,才能賺到養家糊口的碎銀。
試想,如果不是為了家人過得更好,誰又會愿意漂泊異鄉,誰又會愿意錯過孩子成長?
很多人埋怨他們“生而不養”,可這哪里是生而不養,他們也想常伴孩子左右,但更想讓孩子衣食無憂。
所以,即便重新選擇,他們也會在“陪你”和“養你”間,果斷選擇后者。
好久沒見你 心底也是你
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的父母,讓一些孩子心里難免冒出個疑問——“他們是不是把我忘了?”
小時候,看到電視里有這種情節,就義憤填膺,也覺得他爸媽肯定在外面過上好日子,就把他忘了。
直到有次年前出遠門,在火車站,第一次見到一個人帶一堆行李的場景,背著厚包袱、提著大麻袋還得挎個大水桶......
我就很好奇他們咋有這么多東西,我媽當時跟我說那里面有很多是給家里老人小孩買的好吃好玩的。
于是,那會把零食看作寶貝的我,就尋思他們能拿這么多好吃的,應該不會把小孩忘了。
長大后才發現,“不會忘”對父母而言絕對不是褒義詞,時時刻在心尖的人,怎么可能忘?
上大學后,由于離家不遠,寒假都會找個兼職,到過年前兩天才回家,雖只能感受一站地的春運路,但依舊能看到許多那樣的身影,對于車廂里的大包大桶,我還是會忍不住多看幾眼,還是會禁不住猜測里面究竟會有啥美味。
但猜想總會被登場的售貨員打斷,記得有次她興奮介紹著手中的一款高鐵樣式的玩具。
即便她介紹得眉飛色舞,四下也沒怎么有人聽,我嘀咕著:人家要買的早就買好裝包里了,還用等到這時候。
可惜我當時忘了,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父母嫌自己給孩子的東西多。
果然,坐在對面的一大姐突然招手說她想看看,售貨員立馬將玩具遞給她并詳細介紹起來,印象里價格不是特別貴,但也不便宜。
置物架上透明大袋里的零食玩具,還是剛上車時她塞了好一會放進去的,沒想到當她拿起那個玩具打量一番后,就果斷買下了。
可就在剛才,她為了省下一桶泡面的5塊錢,從包里掏出煎餅和榨菜。
現在想來,她能毫不猶豫買下那個玩具,大概只是因為銷售員那句 “小孩都喜歡玩這個”。
離開家的爸媽,好久沒見你,可能不知道你現在喜歡什么,也不敢像其他父母一樣直接去問你到底想要啥。
他們也知道自己沒有陪伴你,也知道你可能以為他們拋棄了你。
但你知道嗎,他們會在你看不到地方,每天翻看你的照片,關注每一條跟你有關的信息,接受每一句可能會讓你開心的建議,買下或許你會喜歡的東西,也會因為你,對同齡孩子格外耐心溫柔。
所以他們怎么可能忘記你,你是他們遠隔千里也日思夜寐的人吶。
可能有一天,他們會忘記自己,忘記一切,但就是不會忘記你。
因為我見過太陽,所以更想讓你接近光
你走過凌晨五點的街道嗎?——我走過,所以想走穿這條夜路,好讓你以后能睡到天亮。
你坐過十小時的綠皮火車嗎?——我坐過,所以我打算坐到頭,好讓你以后去哪都輕輕松松。
你見過外面更大的世界嗎?——我見過了,所以我還得加把勁,好讓你這代也能在那生活。
每對父母都想給兒女最好的,雖然單是給孩子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已經身心疲憊,但他們卻始終沒有停止過爭取。
記得去年在百貨店買杯子,結賬時與前面的大爺買的是同款。
結完賬走往地鐵的路上,大爺說這杯子就是好看,女娃娃都喜歡。
我應和著問他是給孫女買的嗎?他哈哈兩聲說夏天在天津干環衛時,看人家城里小女娃都有,就想著等快回去了,給娃娃也買個。
我夸贊著大爺真有心,而他卻開始了感慨,原來孫女的爸媽在南方打工,自己在北方干活,家里就她和奶奶,大爺說好在快熬出來了,等過了年,就能跟他爸媽去城里上學了,這杯子正好用上。
“那挺好,就不用掛念了”。
只是,我的想法終究還是單薄些。大爺告訴我們掛念是一方面,主要她爸媽覺得城里教育好,這些年好不容易打拼了個落腳地,就為了接小孩過去念書,好考學有出息。
原來,父母走的每一步棋都包含了深謀遠慮。
想起之前網上廣為流傳的外出務工父母的兩段話:
“沒有辦法,我也很想孩子,可是家鄉都是大山,不走出來就沒有活路;如果我不先從大山走出來,我的孩子就會跟我一樣淪為最底層的群體,我想多掙點錢將來送孩子們去好的學校念書,如果萬一孩子學念不出來,我就多存點錢給他們將來做點小生意。”
“夜里干活熬得心絞痛,想到孩子就忍不住要哭,只盼他們能出了頭,再不要過我們這樣的日子。”
字里行間中溢出的不僅是他們心中的酸苦,更多的是寄予下一代的熱望。
寧愿讓孩子們埋怨自己的缺席,也不愿看到兒女將來和現在的自己一樣,為操持生計骨肉分離。
所以,他們想通過獨吞所有的苦和累,托起明天可以自由選擇人生的你。
我們常說一個完整的中國視野,不僅需要看到高樓大廈,也需要看到鄉村田野;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個人視野,能與留守兒童共情,也能理解他們父母的不容易。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