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民政部近日召開2022年清明節祭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和殯葬服務機構堅決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要求,抓緊制定與當地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祭掃服務政策措施,嚴禁“一刀切”、簡單化,既要避免出現聚集性疫情和規模性反彈,又要努力滿足群眾的祭掃需求。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主題,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疫情之下,民政部作出上述要求,不僅體現了對清明節的重視,也體現了人文關懷。
在全國多地仍有散發疫情的情況下,疫情防控大局要抓,同時應盡可能滿足群眾掃墓踏青的需求。事實上,相關職能部門只有本著確保人民群眾健康祭掃、安全祭掃、文明祭掃的初衷,把現實困難考慮得復雜一些,把工作做得更周到一些,才更有利于疫情的科學有效防控,不給疫情傳播擴散留有空間。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想在前面,比如倡議不跨省域、不跨地區祭掃;積極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要求提供現場祭掃服務的機構要采取預約、錯峰、限流等措施,盡可能降低祭掃人流密度,減少人員聚集;要求入園祭掃市民需出示健康碼、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等。
對類似措施所帶來的一些不便,公眾應該多些理解,并切實予以配合。須知,疫情當前,人員的大量流動,尤其是無序流動,不僅會給相關部門的管理服務帶來難度,同時會帶來更多的疫情傳播風險。
退一步說,即使不是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人們的祭掃觀念也應與時俱進。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完全可以嘗試,也可以推廣。
當然,除了爭取公眾的理解配合之外,各地相關部門不妨充分利用清明節祭掃契機,積極創新祭掃服務載體。某種意義上說,告別“一刀切”,將更多更細的工作想到、做好,也是喚醒公眾文明意識、讓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更深入人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