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這是魯迅先生的一番話,雖是說與中國青年,但其理其意,國人通用。
現在再看這句話,似乎更是感觸良多。
疫情侵襲,城市病了,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沒有倒下,他們紛紛為這個城市做著這樣那樣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四面八方趕來的救援隊伍更是接力一般筑起了保護人民的銅墻鐵壁。
疫情面前,有一份熱,發一分光,前人是這么說的,后人也是這么做的。
你可以沒有光,但你不能撲滅光
而就在全民抗疫的關鍵時刻,在大家竭力發光發熱之時,有這樣一條新聞顯得極其刺眼。
19日的下午3時,@警民直通車-上海發布消息,近日,上海靜安警方根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移交的相關線索,破獲一起哄抬物價非法經營案。
此消息一出,瞬間登頂熱搜第一,還未點擊進入,就能感受到大家溢出屏幕的怒氣。
案件梳理:
4月18日,上海靜安警方接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移送的相關線索反映,有市民舉報陜西南路上有人通過大幅抬高價格販賣雞鴨等食材,涉嫌哄抬物價。
接報后,警方對陜西南路一小區開展現場檢查,發現位于小區弄堂附近有快遞人員聚集,且在弄堂內堆積著大量青菜、雞蛋、雞、鴨等食品原料。
經走訪調查,警方迅速鎖定犯罪嫌疑人高某。
4月10日以來,犯罪嫌疑人高某大量囤積青菜、雞蛋、雞、鴨等食品原料,并非法租用他人食品經營營業執照在網絡平臺開店對外銷售。
同時,為追求高額利益,高某從外地以批發價購入的青菜(6元/斤)、冰凍雞(38元/只)和冰凍鴨(35元/只)大幅抬高價格對外進行銷售,進銷差價率分別達到了150%、184%和437%。
截至案發,犯罪嫌疑人高某已累計銷售175余萬元,非法獲利150余萬元。
成本25萬,獲利150余萬!
在這個節骨眼,瘋狂吸食如此利潤,網友直呼驚掉下巴。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不僅是資本,普通個體亦是如此,當所得利潤夠大夠耀眼時,總會模糊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眼睛。
于是他們開始看不到人間疾苦,沉浸于見不得光的金錢中,并樂此不疲享受這種腐爛的歡愉。
黎明之所以能沖破黑暗,是因為有無數人盡己所能發光發熱。
何為盡己所能發光發熱?
是積極配合落實各項防疫管控措施;
是對援助人群抱有崇高的敬意和感激;
是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給與他人一定幫助......
如此星星之火,足以照亮整個蒼穹。
而你若是沒有這些光亮,那你至少不要撲滅這些光。
目前,該案中犯罪嫌疑人高某因涉嫌非法經營罪已被靜安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這件“小事情”,真的太重了
就在#上海警方通報男子囤菜賺百萬#話題出現當天,#安徽一農民為上海捐2噸大米#的暖聞也進入大眾視野。
今年25歲的王正是一名退伍軍人,2019年,跟隨老鄉來到上海,從事美發工作。
“這是我在封控期間,唯一能幫上海做的一點小事情。”王正說。可現在,他們一家為上海做的這點“小事情”,全國人民都流傳開了。
事情要從王正所在的小區被封控管理后說起,封控后的他本想去做志愿者,但所在小區確診一例陽性,不得不居家的他看到很多人都在為團購不到物資發愁,于是他便冒出一個想法——讓家里給上海捐贈些糧食。
當他向父親提出給上海捐贈些糧食的想法后,果不其然獲得了家人的支持。
但當他聽到爸爸說要捐贈兩噸大米時,還是愣了一下。
王正的父母是安徽省旌德縣新水村的村民,由于近幾年很多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耕地閑置,父親王春民便將一些閑置稻田租賃過來集中耕種。
新水村黨總支委員、治保主任彭德勝說,王春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特別勤勞能干,去年,王春民種了將近120畝水稻,收了七八噸稻谷,去掉各項成本之后,王春民家里還剩下大約兩噸稻谷。
隨后,村干部將其捐贈兩噸大米的事匯報給鎮政府,還組織村“兩委”干部一起,也向上海捐贈了一些物資。
緊接著王春民的兩噸大米跟該縣其他捐贈物資一起,由縣經信局統籌安排,運往上海。
4月18日上午,閔行區莘莊鎮稱已經在4月6日收到了捐贈人為“安徽省旌德縣王春民”的兩噸大米”。
目前,這些大米已經發放到需要人群手中。
事情到此,一家人為上海做點實事的心愿才終于落了地。
至于未來,王正說在被封控的日子里,是周圍的鄰居們的幫助讓他感受到了莫大的溫暖,所以疫情結束后,他還是會留在上海,在這個夢想開始的地方繼續馳騁。
溫暖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疫情中,像王正他們一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捐款捐物、搭手幫助、祝福祈禱......
01
有位網友說,自己樓下住著一個老奶奶,每當他們團購的菜到了時,總會分一點給她,奶奶總是強調:“不要多給,我有口吃的就行,我沒東西能給你們,睡不著覺的。”
有天,奶奶來敲門,說自己有吃的了。
網友看那是盒馬發的物資,奶奶連箱子都沒有拆,就拿來給自己,讓他給其他幾家分一下,而且還不讓拒絕,說他好不容易有東西給大家了。
“已經一個月了,希望她今晚睡得好一點。”最后網友收下了奶奶送來的那箱菜,并在朋友圈里評論道。
02
五十多歲的張先生患有閉鎖綜合征,幾個月前,醫生告訴其妻子,90%患有這種疾病的病人活不過6個月。
而這個4月份的生日,或許就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個生日。
“到了生日,給你買生日蛋糕吃。”妻子常常這樣哄他。
但真到了生日那天,妻子卻想把這件事捱過去,因為此時的上海已實施全域靜態管理,蛋糕店關閉,想要吃上生日蛋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妻子雖然不提,但張先生卻沒忘。
那天,他盯著鬧鐘看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十點,妻子不得不開了口詢問。張瑋哭了起來,用眼神示意想要吃蛋糕。
可家里沒有任何做蛋糕的材料,自己也壓根不會做蛋糕,想著或許最后的一個生日,丈夫卻連想吃的生日蛋糕都吃不上,自己也難受起來。
無奈之下,妻子只能求助于小區微信群,看看誰家有沒有吃剩的蛋糕可以勻點。
令他們二人沒想到的是,小區300多名居民有食材的出食材,有用具的出用具,淡奶油、雞蛋、草莓、蠟燭、卡片......不一會就送到會烘焙的鄰居手上。
凌晨一點多,一個凝結全小區300多人努力的蛋糕送到了張先生妻子手中。
在疫情管控的社區,在食材運力緊張的時刻,張先生在妻子的幫助下,在300多人的祝福中吹滅了人生或許最后一次的生日蠟燭。
疫情發生以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影響,生活似乎被憋悶、焦慮及緊張的氣氛所籠罩。
但當我們抬頭仔細看下,其實美好也在不斷上演,溫暖也在不停傳遞。
而我相信所有這些美好和溫暖,匯聚一起,就會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帶大家走進光芒四射的春天。
還記得那個幫不會使用手機付款的奶奶買菜的姑娘嗎,她收到了老人手寫的一封信。
那張淺墨素箋中寫的是朱熹的《春日》,隨著娟秀的字跡,細細讀完.
我們猶如見到一位在亂世中憂國憂民的佳人名媛,又如看到不久后人們暢享滿園春色的風光盛景。
文章末了,謹以此詩再作分享:
勝日尋芳泗水邊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