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阻斷了我們繼續去蒙古國義診的進程,但是我們還是會通過微信與之前做過手術的一部分患兒家屬進行隨訪。”近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李偉拿出手機,給記者講述著他從醫30年間,與蒙古國先天性心臟病(下稱先心病)患兒之間的故事。
1968年生人的李偉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后,便一直從事心外科工作。整整30年,他說,他是中國心外科事業突飛猛進的親歷者,也是見證者。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很多心外科手術是做不了的。”李偉說,而且,有些病是在近十幾年才攻克的。
“比如主動脈夾層,這個病發展起來非常兇險,可能3天內就要命的。20年前,國內能做這個手術的醫生少之甚少。”李偉向記者舉例說明道,然而現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作為內蒙古唯一能獨立開展這項手術的單位,大概每年能做100多例。
中國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惠澤國內外患者。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實施,2017年,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呼和浩特啟動了天使之旅--“一帶一路”大病患兒人道救助計劃蒙古國行動,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被確定作為在中國救治蒙古國先心病患兒的4家定點醫院之一,全面參與赴蒙古國對先心病患兒篩查及接收來華手術治療的工作。
李偉便帶著素有“草原安貞”美譽的心血管外科團隊,開啟救助蒙古國先心病患兒的“天使之旅”。
李偉告訴記者,2017年至2019年,團隊連續3年赴蒙古國總計篩查上千名患兒。“我們共成功手術救治70多例。最小的4個月,最大的17歲。”
李偉還清晰地記得,當一批批特殊的小患者坐著國際專列,歷經25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抵達內蒙古時,為了讓孩子們快速適應當地的環境,醫院精心布置了特殊病房,配備了會蒙語的醫護人員。“就連食堂都為他們定制餐食。”
在短短的十幾天里,這些罹患先心病的孩子們,在心外科醫護人員的巧手施治、嚴密監護與精心照料下,各項身體機能逐漸恢復正常,重獲“心”生。
“術后我們一直進行隨訪,孩子們都恢復得不錯。”李偉欣慰地點著頭。
資料圖。圖為李偉為蒙古國先心病患兒聽診。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供圖
雖然時隔多年,李偉仍記得,第一次去蒙古國篩查出來一個2歲的復雜先心病患兒,術后第二年,他隨團隊再次去蒙古國義診時,這名患兒和家屬從300多公里外專門趕到烏蘭巴托當面致謝。
李偉告訴記者,也曾有一位美國專家給這個孩子做過檢查,問他手術在哪做的,他說在中國內蒙古。美國醫生點贊:“very good!”
在對蒙古國先心病患兒救治過程中,李偉發現,在蒙古國,先心病的發病率比較高,且復雜先心病整體發病率偏高。
“而在我們國家,由于先心病三級防護、產前檢查、新生兒體檢等預防工作在基層都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們的先心病發病率整體在降低,復雜先心病逐漸減少。”李偉表示。
李偉說,讓他始終堅守心外科一線的信念是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如今,他仍平均每周做10臺手術,最多的時候一天做五六臺,手術時間最長達8個小時。
“每天下手術后,雖然很疲憊,但躺在床上復盤手術過程是我多年來的習慣,想著手術順利成功,心里很滿足,很高興。”李偉告訴記者,對他來說,每一位患者都像一個“作品”,能把每一位患者“做”好,是他最大的成就。
而在李偉心里,從醫這些年,“天使之旅”像播撒出去的希望之花,美麗且絢爛。“對蒙古國先心病患兒的救治工作,我將會繼續堅持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