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疫情需要人們的團結,而不是身份的區別與分化。
隨著新冠疫情的反復,“陽”這個字似乎有一種令人生畏的魔力,令人避之不及。網絡上出現了含有“陽”字的小區連夜改名的調侃,也出現了用“羊”之類的稱謂去稱呼新冠陽性感染者的現象。
據央視網報道,年初至今,全國多地暴發新一輪新冠疫情,感染者數量增多,網絡上對感染者的稱呼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人調侃式地把新冠陽性感染者稱作“小陽人”“羊”“運羊”……并且調侃的態勢愈演愈烈。
特別是在一些聊天記錄中,鄰里之間討論疫情,通篇下來都是“羊”。在這樣的語境下,“羊”顯然具有歧視性的意味。而且,“羊”這一類稱呼將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割裂開來,在被稱作“羊”的那一刻,感染者已經被排擠在了正常人類的概念范圍之外。
不幸的新冠感染者就這樣在輕佻的稱呼下被矮化,被歸為“另一類人”的范疇,甚至在核酸檢測轉為陰性的時候,此前的“陽性”經歷,依然在社會層面伴隨他們。可以說,“羊”這樣一類自以為幽默的稱呼對于感染者來說是相當殘忍的,沒有人希望因為核酸檢測的“陽性”結果,而被社會視為異類。
這種帶有歧視性意味的調侃,將人區分為正常人和“羊”,本身是對新冠感染者一種明晃晃的歧視,充滿了不尊重。這些人是新冠陽性感染者,是確診者,是患者,不是什么“小陽人”,更不是被矮化、被歧視下的“羊”。
需要明確的是,疫情之下,如此輕佻地挑起他人的痛苦,是不合適的。新冠病毒沒有在生理上打敗感染者,卻讓感染者被人群有意疏離,在社會層面遭遇“社會性死亡”,這無疑是很可悲的。當前,不少人深受新冠疫情反復的困擾,改變原先的種種計劃:不能出門、不能遠游、不能走親訪友。但大家厭惡的應該是病毒,是疫情,而不是感染了病毒的人。調侃感染者,實際是將對病毒的這份厭惡,轉嫁給了那些無辜者,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
要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它無時無刻都在塑造我們的思想,思想又深刻地影響行為。同一個小區,對“羊”的議論,鄰居們仿佛窺探的是動物世界的奇觀,而不是同情那些不幸感染者的遭遇,給人的感覺,是冷漠。
需要認識到的是,這些張口閉口被叫做“羊”的人,在現實中可能就是某個鄰居、某個人的丈夫、某個孩子的媽媽……,“羊”這一代號抹平了身為人的鮮活性,讓身為人的種種寶貴的特質,淹沒在冰冷的代號之下,讓一部分人也失去了共情之心。
退一步來說,將心比心去想,一個人在感染后本身就懷揣著恐慌和無助,再被周圍人群如此稱呼,內心又該是什么滋味呢?矮化的稱呼,促成的不是事情的解決,而是壁壘和誤解的加深。
無論如何,新冠疫情的“風暴”影響的是整個社會,每個人都處在這個風暴的影響之下,每個人都不是可以被忽略、被舍棄的個體。戰勝疫情需要人們的團結,而不是身份的區別與分化。在疫情面前,從來不該有“他們”,而應該是“我們”。面對新冠陽性感染者,請別再去消遣和排擠他們,也別再叫他們“小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