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
6月5日,話題“朝陽確診老夫婦寫信給鄰居被點贊”沖上了微博熱搜。據北京朝陽區副區長楊蓓蓓介紹,6月3日通報確診的一對老夫婦給鄰居們寫信,說年齡大了,也不會用智能手機,所以在配合疾控人員流調時,對于去過的地方、遇見的人可能記不全了,希望5月27日以后跟他們聊過天、打過照面的人主動上報,排除風險。楊蓓蓓說,這對夫婦尚未康復,仍記掛著疫情防控,記掛著鄰里鄉親,值得點贊!
據醫學專業人士介紹 ,一個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后,通常會感到茫然失措,往往會出現焦慮、恐懼、悲傷等情緒反應。這對確診的老夫婦積極配合流調,其實已盡力了,仍然為“可能記不全了”而擔心。身體尚未康復,卻記掛著疫情防控、記掛著鄰里鄉親,寫信給鄰居,這是一種友善,也是一種修養。
崇德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孟子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王陽明提倡“良知”,都是在勸人向善。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顯著區別,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緣、地域的限制,構建起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遇事多為他人著想,多為大家考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友善顯得彌足珍貴。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點點螢火匯成星河璀璨”。“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我們做人、做事、成家、立業的重要法寶。有一種友善叫“記掛”,朝陽確診老夫婦心心念念地記掛著鄰里鄉親,給鄰居寫信呼吁幫忙協助流調,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然而,熒熒微光,可匯成友善星河;凡人善舉,可聚作溫暖城市的大愛。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當前,北京疫情整體已進入掃尾階段。回眸疫情發生后的一幕幕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場景,仍然讓人動容。其中,被譽為“中國好鄰居”的北京昌平區居民張旭就是一個生動典型。張旭在判斷自己是“密接”,疾控尚未通知前,在自駕車內密閉隔離12小時。其所住居民樓僅封控14小時即解封。事后,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當時沒有想太多,就想盡量減少對別人的影響,“沒回家,是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張旭面對疫情時的樸實認知,體現了友善品質,也彰顯了人間真善美。
我們該做一個什么樣的市民?如何履行個人防疫責任?朝陽確診老夫婦、張旭等人為我們作出了良好示范,他們以凡人善舉展現了北京市民品質,彰顯了城市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傳播了社會正能量。
疫情面前凸顯力量,見證人心。本輪疫情以來,也出現了一些令人遺憾的個案。比如,有人面對流調,故意隱瞞接觸史,造成病毒傳播擴散;有人違反居家隔離規定,擅自外出活動,導致數千人隔離;有人前往病例較多的外地出差,返京后聚餐引發聚集性疫情……凡此種種,不僅害苦了鄰里鄉親,更破壞了疫情防控大局。這些人與朝陽確診老夫婦、張旭等人相比,兩者高下立判,宛若云泥之別。面臨公與私、誠與偽的沖突,每個人該作何選擇,答案不言自明。
我們為朝陽確診老夫婦寫信給鄰居而感動,更要見賢而思齊,在共鳴認同或反躬自省中嚴格自律,并將善意播撒,融小我于大我,匯小河成大海,為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凝聚崇德向善、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