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文明淵源五千年,在歷史長河的激蕩中,逐步形成了兼容并蓄的中華文化。新中國成立后,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成就,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然離不開56個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為了進一步使群眾了解民族文化交融與民族復興的重要性,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成立“民族文化交融互助”社會實踐宣講團。實踐伊始,十五名實踐隊員在學校門口集合,分成三支小隊分別前往不同的水源相關地進行相關調研與宣講。
6月20日上午九點,二隊抵達鄭州龍湖公園,調研人員為大家分發宣傳頁、講解中華民族文化,并引導大家掃碼參與問卷調查。調研過程中,宣講人員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概括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在開放包容的氛圍中,在整體向好的國情下,各民族發展呈現出既齊頭并進又各放異彩的大好局面。各民族文化間相互尊重,互相借鑒,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不僅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也增進了各族人民間的感情,民族團結得到進一步提升,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宣講人員提到:多民族發展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一方面能在文化上碰撞出更多火花,促進文明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包容開放,在與世界其他國家謀求共同發展時,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包容性。我國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讓我們認識到包容和開放的重要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繼續堅持各民族相互借鑒,共同進步發展。
隨后二隊實踐隊員前往龍湖邊清理周邊垃圾,看著和諧的公園,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意義。促進民族交融、民族團結體現在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任何職業、崗位都可能是推動民族融合的關鍵。
通過本次宣講活動,隊員們認識到民族交融互助要從個人做起,特別是基層干部,作為執行上級決策部署的最后一環,也是與各族群眾聯系最緊密的神經末梢,在工作中不僅要做好本職,更要注重民族影響,成為推動民族融合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