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郭怡萌)經過又一年的春暖花開,許多企業正式復工復產,一些商鋪也開門營業,不少人告別老家,從“家里蹲”切換到“單位忙”的模式。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社會生產生活的“啟動鍵”將重新按下,逐步恢復原有的活力。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青力青為,義不容辭”社會實踐隊隊員郭怡萌回到家鄉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進行疫情復工復產實踐調查。此次調查主要通過采訪的形式進行,了解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復工復產情況。采取圖文結合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做好實踐記錄。
實踐隊員在鐘樓街道社區對不同群體進行了采訪。采訪張大爺時了解到,張大爺的大兒子,在疫情封控期間無法外出工作,家庭收入減少,雖然解封后去了鄭州等地務工,但是由于現階段提供的工作崗位較少,所得收入與疫情前差距較大,好在有社區的幫助,能夠正常生活。

(圖一)
采訪到公職人員劉女士時,實踐隊員了解到:劉女士對于復工復產也有一定的了解,因為在單位受過相應的培訓。劉女士提到目前大多數汝州本地小微企業享受到了復工復產帶來的相應福利,對收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和疫情之前相比,依舊有所差,不過政府也在不斷根據市場情況對政策進行相應調整。

(圖二)
實踐隊員也采訪到了郭大爺,郭大爺是務農和務工兩者結合,在家周邊尋找活計不耽誤田里的農活。郭大爺說:“現在找活找不來,但是好在政府對糧食看重,種點糧食菜還是有收入的”政府在護農方面做到了深入人心,讓農民們提前都是贊口連連。

(圖三)
通過本次的調研采訪,在疫情常態化的情況下,雖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正逐漸步入正常軌道。但也要清醒認識到,目前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病毒還在不斷變異,疫情的最終走向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遠沒有到可以松口氣、歇歇腳的時候。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松懈,一手抓經濟建設不放松,使命重大、責任更重大。因此深入到底層百姓中,去聆聽最真實的聲音,獲取最真實的信息,為國家在復工復產中存在的優點以及缺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找到解決辦法,是本次實踐最大的收獲。
實踐是獲得真知的有效途徑,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隊員切實感受到,政府在復工復產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有人民群眾的自強不息,不被疫情和現實打敗。歷史長河浩浩蕩蕩,社會發展離不開青年力量的加入,青年大學生更加應該奮發學習,并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和提升自我,成為鄉村振興、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