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工信部取消了行程卡“星號”,在地方落地過程中,亦需謹防政策被懸置架空。
6月29日,工信部網站發布消息,通信行程卡取消“星號”標記。圖/工信部官網截圖
行程卡“星號”取消了!據工信部網站6月29日消息,為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支撐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便廣大用戶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
消息一出,旋即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有數據顯示,消息發布半小時內,某平臺機票搜索量較前日同一時段上漲180%,酒店搜索量較前日同一時段上漲220%。這組數據充分說明了網友對這一舉措的“普大喜奔”之情。毫無疑問,取消行程卡“星號”,是因時因勢防疫之舉,意在讓常態化疫情防控更加科學、精準、有效,為加速社會經濟流動提供更多籌碼。
就在行程卡取消“星號”前一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也發布了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其中涉及優化調整風險人員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以及中高風險區劃分標準等內容;再往前,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九不準”要求,明令禁止各地“一刀切”“層層加碼”。接連多個重磅動作密集出臺,意味著在全國疫情形勢趨穩的背景下,我國防疫政策更加有的放矢。
取消行程卡“星號”意義不容小覷。行程卡的本意是為了方便用戶查詢前14天到過的所有地市信息,以更好地進行疫情排查與防范。而行程卡“帶星”的意思是,用戶過去14天訪問過的城市中目前存在中等或高風險區域,但并不意味著該用戶實際訪問過這些中等和高風險區域,并且與個人健康狀況無關。
可在一些地方,行程卡“帶星”卻成了限制人員、貨物流動的依據,在疫情防控中,直接將行程卡“帶星”用戶等同于有高風險地區經歷,與“高風險人群”劃等號,進而“一刀切”地隔離、勸返,防疫手段失之簡單片面,缺乏精度與柔性。
比如,此前就有地方規定,通信行程卡綠色“帶星”的,非必要不來訪,確有需要的,需持48小時內2次(間隔≥24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實施“7天居家隔離”的管控措施,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實行集中隔離。顯然,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這樣不合時宜的做法,需要堅決地糾偏、摒棄。
取消行程卡“星號”釋放的信號是明顯的,就是要讓各地的疫情防控秉持科學精準原則,聚焦于個人,而不是以地域為標準進行“一刀切”。這實質上壓縮了一些地方“層層加碼”的空間,讓防疫更加合乎精準防控精神。如此,也才能加速社會經濟的流動,讓各地經濟社會運轉迅速恢復常態化。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取消行程卡“星號”,不意味著疫情防控政策放松,更不意味著動態清零的總方針發生了改變。就在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再次強調,當前,疫情還沒有見底,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還很大。堅持就是勝利。要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松勁心態,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同時要盡可能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這其實對各地的科學精準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更加周全有效的措施,統籌地方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也要注意,盡管工信部取消了行程卡“星號”,在地方落地過程中,亦需謹防政策被懸置架空。行程卡不“帶星”,地方依然可以查詢到用戶到訪地,還不能排除繼續沿用隔離、勸返手段,限制民眾流動。對此,有關方面需要加強督導督查,防止善政在基層被消解、扭曲。
當此之時,取消行程卡“星號”,對恢復全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對個人而言,取消“星號”也不意味著可以放手撒歡,心中的防疫之弦要緊繃,良好的防疫習慣要堅持,決不能因為一時的“欣喜”,放松了警惕,毀掉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