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足跡,青春向黨”實踐團:今看黃河流域發展新面貌
2022-07-25山東理工大學學生會 “追尋足跡,青春向黨”實踐團

(通訊員:趙煥燃 李唯佳 榮曼)為深入感悟習近平總書記偉大精神力量,調研總書記走訪城市近年來的發展情況,探尋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城市的落地實施及影響情況。7月4日,山東理工大學學生會 “追尋足跡,青春向黨”實踐團,跟隨習近平總書記足跡,第一站來到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楊廟社區,進行調研學習,探尋楊廟社區發展歷程,感悟鄉村振興新發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給沿岸人民提供生產生活用水的同時,洪災、凌汛一直是黃河中下游的巨大隱患,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楊廟社區是東營市為改善南展區生產生活條件,整合十一個村而實施搬遷改造的新型農村社區。
下午五時,我們有幸采訪到年逾八旬的老黨員及老書記,在樹蔭下與老人聊天,我們了解其曾經的故事及新時代社區的發展變化,聊天愜意,其樂融融。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老人胸前佩戴的那枚黨徽,樸素的短袖因黨徽的佩戴有了特別的意義,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永遠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和責任。除此之外,老人表示有黨才有現在的好生活,實踐團成員張達說到:“我們趕上了好時候,我們要好好學習建設更好社會。”言語樸素,滿是真誠。兩位老人一生跟隨黨走,聽從黨的命令,在基層為人民服務,在平凡的崗位上履行好對黨和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承諾。我們年輕一代更要聽黨話、跟黨走,為建設更美好生活而好好學習。兩位老黨員是中國新發展變化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更是以實際行動對青年的教育者,這次對話,是信仰的教育,更是責任的傳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責任已經傳遞到我們的肩上,我們應在真真切切的拼搏中奉獻青春力量。
實踐團還深入到普通群眾當中去,去關注習近平總書記牽掛著的事—黃河灘區遷建后居民的生活情況。實踐團與當地普通居民交流了解到,社區內部基礎設施完備,幼兒園、老年餐廳、社區衛生室等應有盡有。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垃圾分類、景觀綠化、集中供暖等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處理。文化宣傳工作到位,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宣傳牌、黃河歷史文化館等相關設施也一應俱全,處處彰顯著楊廟溫情、楊廟特色。
實踐團去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走訪的居民許福華家中,他的家人告訴我們,習近平總書記與他進行了熱切的交流,在許福華的家人帶領下參觀了他的家,并說了很多家常話,詢問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原來習近平總書記是那樣親切,最關心的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況和就業問題。近幾年社區中還開通了直達班車,解決了居民出行難的問題,綠化面積增強的同時為許多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讓居民們住得踏實的同時切實走出了“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路。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人民,他對楊廟社區的居民親切地說“共產黨是干什么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楊廟社區居民把這句話碑刻起來用以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對楊廟社區的關心和指導,社會實踐團的全體成員在碑刻前觀看習近平總書記在楊廟社區進行考察工作的視頻,結合實地考察情況,加深了解,最后在碑刻前合影留念。
社會實踐團主要以采訪、走訪的活動形式,針對楊廟社區的建成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展開實踐活動。通過一天的觀察和拜訪,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居民進行交流,深入了解楊廟社區在各方面發生的變化,為不同的居民生活上帶來的便利。通過在楊廟社區的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團進一步學習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工作作風,體悟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推動鄉村振興是大學生要扛在肩上的責任,大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做力所能及的實事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結束了本次在楊廟社區的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在返回途中對本次活動進行了交流與總結,分享了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收獲與體會。成員們紛紛表示,通過這一次社會實踐活動,看到了由農村變為社區后的居民生活實況,學習到了很多書本里面學不到的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新農村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