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年輕人在網絡上“坑爹”了。
最初,這是短視頻平臺上俗套的“炫富”段子:一天消費1.5萬余元、一個人住400多平方米的房子、日常起居有保姆照顧、動輒送豪車名包等奢侈品……這些視頻內容由自稱“生活在二線城市的女網紅”王澄澄發布,其保持活躍的抖音賬號IP屬地為遼寧。
后續事態發酵前,這些內容并未引起多少平臺以外的網友在意,畢竟相關炫富短視頻的套路已被披露了不止一次,也多次被整治、清理。退一步講,社會發展至今,公眾對合法前提下的發財致富是有包容度的。這也是有類似橋段的影視劇能夠存在的社會基礎。
直到王澄澄團隊疑似動用一架警用直升機拍視頻、貼出一張與身穿警察制服父親的合影,她終于點燃了公眾的怒火。
這把火迅速將王澄澄送上熱搜、話題榜,令王澄澄“破圈”成為社會話題。她如愿以償地被“看到”,同時必須接受公眾檢視。
王澄澄努力解釋“車、房是自己的”“自己有公司,有企業,22歲以后沒有管家里要過一分錢”,她不清楚評論區“為什么這么酸”。
這種打擊自尊心的網絡話術并不高明,在街頭罵戰中常常出現,“當你試圖和對方談論公平正義時,他(她)對你說不夠格”。但他們往往又享受這種被關注、被“嫉妒”的感覺。王澄澄在一條視頻中說“咱倆這回可得低調點了,不然又被人盯上了”。
王澄澄并未低調。她的說辭只是進一步刺激網民的臺詞——這些所謂的網絡紅人及背后的運營機構深諳撩撥網絡情緒之道,在輿論場中踩鋼絲,從中攫取曝光度、流量和利益。
王澄澄沒踩好,翻車了。沈陽當地一些“王”姓領導紛紛躺槍,網友們充分發揮聯想、檢索、比對照片,試圖找到王澄澄的生父。
遼寧省沈陽市公安局會同沈陽市紀檢監察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迅速通報。通報簡而言之:王澄澄這個人,有,真名王某澄,31歲;她的“警察父親”,有,但已退休,曾任科級領導;直升機,有,但沈陽警方只在承擔特殊任務時租用;最后稱其自主創業,有個企業家丈夫趙某。
公眾顯然不滿足于此,繼續挖出王澄澄數年前的留學經歷、創業經歷、接受當地媒體采訪的細節,以及其丈夫趙某的背景。
網友的質疑是多方位的:王澄澄留學10年之久,據報道其“8年時間跑遍大半個地球”,“從路邊兩元一杯的沖粉奶茶,喝到上百元的法國五星級酒店茶飲”,當時其父在職,財力是否可以支撐?歸國后為何即能豪擲500萬元創業?從白手起家到身價上億僅僅用了4年,是如何做到的?奶茶店盈利能力刷新行業奇跡,如何實現了幾近不可能的事?為何奶茶店主體公司又于去年注銷?
人們并非不能容忍一個“商業奇才”,只是現在呈現出來的網紅王澄澄,恐怕難以經受網絡的全方位檢視。
從“炫富”升級到“炫父”,網友們與王澄澄八桿子打不著,她迄今的所作所為,絕大多數網友也未遭受實質不公待遇,但她的一系列“作死”操作打破了公眾對公平的信任和想象,人們要捍衛來之不易的公平、公正。
說到底,公眾憤怒的燃點是對不公平獲取社會財富的憤、是對不公正濫用特權的怒。
一些網絡“大V”認為網友的憤怒和批評在針對警察群體。對于這種言論,我們應該像對網紅給網友扣“網絡酸民”帽子一樣,保持警惕。一個前警察的女兒遠不能代表人民警察。
相反,我們應該傾聽這種憤怒背后的民意。不止公眾必須對“王澄澄們”保持憤怒,相關部門理應對“王澄澄們”背后的力量予以深入調查,并繼續對公眾的疑問及時回應,呵護公眾參與攸關公共利益事件的心態和勇氣。
當然,公眾和有關部門也應警惕“輿情營銷”,一個破圈的輿論話題引起的關注對于個體是空前的,某些網紅借此“成名”,風波過后獲取巨大利益。
一段流傳于網絡的視頻中自稱策劃運營過“王澄澄”賬號的編導透露,“王澄澄的賬號打造的賬號人設就是‘變相炫富的路線’,通過炫富來吸引粉絲關注。”
如今看來,面對歷次針對炫富視頻的打擊,“22歲以后沒有管家里要過一分錢”的王澄澄顯然是“漏網之魚”,營銷套路幾乎正中相關平臺發布的打擊要點。
7月18日,“王澄澄”這一賬號已注銷??v觀“網紅發展史”,上一次接受類似網絡規模待遇的應該是炫富女郭美美,去年因賣有害減肥藥一審獲刑兩年半。在社會不斷發展完善中,郭美美不是第一個,王澄澄也可能不會是最后一個。
耿學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