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鐵,家境貧寒,是村里的大齡光棍;曹貴英,身有疾患,是家里人眼中的累贅。
于是,命運就把這對苦命的人綁在一起,讓他們結為夫妻。
區別于以往電影俯視弱者、憐憫苦難的拍攝手法,此片以舒緩、平視的角度,帶我們走進了西北農村,走進了這對“苦命人”的真實生活。
01
從小身患殘疾的曹貴英被介紹給大齡光棍馬有鐵,說是介紹,其實無非是包辦婚姻,好在心底同樣干凈的倆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寄托。
他會在小雞破殼時對桂英說小雞會認她當媽媽,會用麥子在桂英手上印花,會不顧旁人嘲諷在鄰居家陪她一起看電視...他雖然貧苦交加,但卻對身邊人有著超乎常人的細膩體貼。
而她會因為擔心他的身體而阻攔他去捐血,會拖著不便的身體堅持給他打下手以減輕他的勞累,會揣著暖水瓶站在寒冷的夜里只為干活歸來的他能喝上口熱水...她雖然身有殘疾,但有著無限溫柔和堅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彼此攙扶,在日復一日的相守中默默照亮了對方。
那他們之間是愛情嗎?我想應該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
不是被包辦婚姻的他們配不上愛情,而是這世間若能尋得與你相互治愈、依偎取暖的靈魂,已經不單單是愛那么簡單。
就如導演李睿珺所說通過有鐵和貴英的故事,他想展現的是‘喚醒和自我的發現’,”他倆就好像那棵被放在土里面的麥子,開始發現自己有愛和被愛的能力,有被別人依賴的價值,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
02
故事的最后,貴英死了,死在了給馬有鐵送雞蛋和饃饃路上,死在村里人視而不救的河塘里,死在滿地金黃糧食飄香的秋天里。
馬有鐵也走了,他救起已經溺亡的貴英,賣完家中的糧食,放走跟隨他多年的毛驢,還完了所有欠款,吃了枚貴英不舍得吃的雞蛋,用它來掩蓋服下農藥的苦。
他躺下,左手拿著麥子花,右手握著小草驢,在貴英歇息的床上,在他們剛蓋好沒多久的新房。
有鐵的一生,雖然然善良勤勞,但活得辛苦,不招人待見,去城里捐血救人,反被嫌棄血臟;幫人拉送家具,不僅沒得到感謝,反被嫌棄做事慢……這個善良到連屋檐上燕窩都會放在心底的人啊,好在遇到了貴英,于是這世間終于有一人能看到他的善、懂得他的愛。
都說苦命人互為光,如今貴英走了,若有鐵不曾見過光,也本可以忍受這黑暗,只是他見過也擁有過。
接納人間疾苦的倆人終究沒被人間所接納,或許離開,對他們來說也是種解脫。
大西北的土地長不出嬌艷的玫瑰,而麥粒種子壓出的花卻見證了這片土地上專屬于他們的浪漫和故事。
03
片子上映后,隨著社交媒體的推薦,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討論,有評論說“拍的農村太土了,農村可沒這么土。”
這部片子確實土,從幾乎貫徹全片的黃土色調到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土是影片重點,也是農村的重點。
片中有一幕是貴英和有鐵在田地里吃饃,貴英掉在地上一塊,有鐵撿起來吃,貴英跟他說別吃了,都掉土上了。
有鐵卻說道:“怕啥呢,啥不是土里頭生的,啥不是土里頭長的,土都不嫌棄我們,我們還嫌棄土干啥。”
看著他們坐在黃土之上,吃著土里長大的糧食,愈加發現這部影片真的很“土”,這種土,土得是那么的真實,讓人遠在千里也能想起記憶里的那片土地,想起那些就在我們身邊的“有鐵貴英們” 。
也有評論說“過于夸張,農村什么時候這么窮......”
然而影片中環境、人物形象等絕非刻意營造,而是真實存在。
今天我們吃慣了各種精致大餐,可能都忘了還有人一輩子都舍不得吃個雞蛋;今天我們朋友伙伴一大群,卻忘了還有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個說知心話的人。
在電影之外,在鏡頭捕捉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影片更苦更難的人,他們正在努力的生活。
影片名為隱入塵煙,但他們的故事并未隱入塵煙,也正是由此讓更多人看到了底層人物扎實而堅定的力量,明白了有些苦難之于我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