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出門就跟風撞了個滿懷,逆風而行,雙手不自覺插進口袋。
馬路兩旁的銀杏樹正在飛旋而下,一眼望去,滿路金黃。
抬頭看看近乎光禿的樹枝,沒有了昔日枝頭鳴叫的鳥兒,多了份備戰寒冬的莊重。
在寒意漸濃的氣息中,突然意識到今天已是立冬。
來不及過多欣賞初冬美景,匆忙趕上了早班車,打開手機,朋友圈里曬著各種“冬天里第一個......”
不僅朋友圈,微博在今天也熱鬧了起來,餃子作為立冬的最佳拍檔直沖熱搜榜首,其他有關立冬也是緊跟其后,這其中有關于立冬穿秋褲的,有關于冬季減肥的等等。
生動的調侃、蠢萌的自嘲...在網友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嘴角也不自覺快咧到耳朵邊。
但緊接著刷到的一個#小太陽使用不當會起火#話題,讓人表情瞬間凝固。
“小太陽”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可是很多人大冷天里的“寶”,尤其在沒有供暖的地區,在外邊凍得手腳冰涼,只要湊到跟前“烤一烤”,瞬間就能暖和不少。
但這塊冬日里的“寶”也有自己的小脾氣,你要規范使用,那它就能成為溫暖你的“小太陽”;你要粗心大意,那它也極有可能成為禍害你的“大惡魔”。
這不,這個詞條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在該詞條給出的一段消防實驗視頻中,實驗人員在距離“小太陽”半米處放置了一支打火機和一罐啫喱水。
剛開始打火機和啫喱水沒有出現任何異常,但隨著溫度的持續聚集,在大約20分鐘后,打火機外殼出現了融化,繼而產生小火苗。
隨后,驚險的一幕發生,幾乎是在同一瞬間,打火機和啫喱水同時爆炸,“小太陽”的周邊開始蔓延起火。
也許有人說不在高溫電器周圍放打火機及罐裝物品是常識,肯定不會發生這種事。
但因缺乏常識而導致的意外事故又何曾沒有?
而除了打火機及罐裝物這類物品外,看似無害的紡織品也存在巨大隱患。
實驗人員在距離“小太陽”40厘米處放了一條濕毛巾,不存在氣壓甚至還有水分的毛巾竟然在5分鐘后撐不住了。
先是冒出煙氣,隨后冒出火花,最終整條毛巾都被火勢吞噬。
當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當物體所受熱度逐漸增高,我們的心也被提到了嗓子眼,只能告訴自己這只是試驗,不會有傷害。
但生活不是試驗,在真正的危險來臨前,更多時候大家是意識不到的,而當危險爆發的那一瞬,傷害已經造成,很多事情已經晚了。
立冬之后,人們紛紛開始拿出自己的“取暖神器”以備過冬,但你知道嗎,除了“小太陽”,其實很多“取暖神器”也都存在著安全隱患。
幾乎每年冬天都會因意外登上新聞的電熱毯也是個極好的例子。
電熱毯作為一種接觸式的電暖器具,操作簡單快捷,是不少人的“暖床秘籍”。
但這秘籍用不對,勢必會被其所傷。
無論電熱毯是何種材質,無論看上去是多么完整如新,但要知道電熱毯內部電源線老化、龜裂等隱患是無法從外觀上判斷的,所以國家規定任何電熱毯使用時間都不能超過6年。
不僅使用年數不能過久,在每晚使用時間上也有嚴格的要求,若整晚都不停使用電熱毯,如此高溫聚集不僅會燒傷皮膚,還會釀成火災,所以睡前記得關掉電源,切不可整夜使用。
冬季取暖用品繁多,每一樣都有自身的使用要求,比如浴霸使用時間不能過長、空調在冬季首次使用前清洗濾網上的積塵、電熱水壺水量不要超過注水線......
立冬的這一天,是氣溫寒涼的開始,但社交平臺上大家討論的熱度讓這個冬天似乎不再冰冷,有人說下班要去吃立冬的第一份餃子,有人說要去巷子口大爺那買冬天第一根糖葫蘆,那么我也來“湊個熱鬧”,想給大家冬天里的第一份溫暖的祝愿:
在這個漫漫冬季,希望我們都能用最“對”的方式,擁抱最“暖”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