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老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發生過一場大旱,田里的莊稼都被旱死了,農戶都沒有了收成,其中有一戶人家眼看就要餓死。
這時,村中一位富裕人家從家中余糧中取了一升給那戶人家送去。
因為這一升米,那戶人家幸免于餓死,心里非常感激,于是便登門道謝,富人家熱情接待了他,在道謝之外的閑談中,他提到明年還沒有種糧的種子。
聽到這,富人家就想好人做到底,便又從余糧中取出一斗米相送。
可這一次,結果出現了360度大轉折。
那人拿著一斗米回家后,一家人開始紛紛嫌棄一斗米太少,埋怨富人家明明有那么多糧食,卻這么小氣,只給一斗米。
富人家在得知他們這種態度后,寒心不已,自此不再為其提供幫助。
而那一戶人家,因為這一斗米,把幫助自己的恩人當成了仇人。
后來民間就便有了“升米恩,斗米仇”這句俗語。
兒時聽罷會慶幸自己不生活在那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時代,直到一點點長大,才發現雖然時間讓一切發生了巨變,但“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在我們身邊依舊上演。
最近,在廣東東莞,一個女子年初時在某街道開了一間店鋪,因對周邊不太了解,所以找到附近的清潔工,請他每天幫忙打掃下店門口,自己會每月支付他80元報酬。
后來女店主得知自己店門前區域本身就屬于該清潔工的工作范圍,所以在11月份停止向清潔工支付。
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在停止支付后,竟然招來了該清潔工的報復。
透過視頻畫面顯示,清潔工在打掃完其他區域后,將垃圾一股腦掃到女子店門口。
從1月到10月,清潔工拿著額外的報酬做著本就屬于他的工作,即便被發現事情不對后,店家也并沒向他要回之前的800元,而這一切都沒有讓他知足。
刻在骨子里的貪婪欲,讓他無法接受對方停付的現實,頭腦被憤恨的情緒占滿,繼而露出猙獰的面目撲向那個曾經給予自己好處的人。
無奈之下,女店主最終選擇了報警處理。
事情看似出人意料,但稍加想想,就會發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其實有很多很多:
朋友甲受傷,朋友乙會每天給他送早飯,一開始甲會激動的發各種動態表達感謝,但有一日乙因為出門扭腳沒及時送到,甲便將當日一切不順歸咎于乙送餐不及時。
女孩習慣每天下班后去老婆婆的紅薯攤前買個紅薯,覺得那樣她就能早點賣完回家歇著,可逐漸的她發現買到的紅薯斤數越來越不足,甚至看到婆婆會特意給她挑壞的或糊的......
人性有時可能就是這樣讓人難以捉摸。
舉手之勞的相助,會讓人感動良久;長期持續的幫扶,則會讓人當成理所應當。
當嘗到了一點甜頭,就想要能有一顆糖;在拿到一顆糖后,他就想要蛋糕;在得到蛋糕后,又想有個烘焙坊......你不斷滿足,他不斷接受,直到有次你說出了一個“不”字,他開始勃然大怒,認定是你打碎了他的夢想,毀掉了他的一切。
他們不會反思是自己的坐享其成造成今天這幅局面,“拿來主義”于他們而言不是羞恥,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可以理不直氣也壯的怪調。
但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去滿足我們的想法,更何況是沒有底線的欲望。
想來那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說法,跳出字面含義,想必千百年前先賢們也是看到了人性不經慣的一面,也在悄悄告訴眾生幫人要有講究、善良要帶鋒芒。
時至今日,在各大平臺的社會新聞榜中總不缺少“升米恩斗米仇”的事件,每每看到這類新聞,也常在想這些助人者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時還會不會伸出援手。
他們可能還會如之前一樣,總對人性抱有一絲期待;可能也會轉身離開,但不要去說他們冷漠,他們曾經比誰都火熱,只是被寒了的心很難被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