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離世留下一對清澈角膜:生命因愛而開始,因精神而延續
近來,陽光柔媚、藍天萬里,一切看上去都是那樣充滿元氣,讓人單是看著就心生喜悅。
而這幕美景,馬上又會迎來一個新的觀看者,TA可能是第一次睜眼看世界,也可能是與世界之景久別之后的重逢。
但無論哪種情況,都離不開一位光明的奉獻者。
她叫柏曉知,今年54歲,湖南常德人。
癸卯年的鐘聲剛過不久,抗癌9年的柏曉知沒能再堅持一把,永遠留在了新年的煙花聲中。
2014年,宮頸癌向柏曉知伸出魔爪,確診后即便身體備受摧殘,但她始終沒有向病魔低過頭服過軟,憑借超凡的意志,她過關斬將般沖過了一個又一個年關。
柏曉知有著清晰的目標和規劃,多年來她一直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即便在患癌的日子里,她也是一邊配合治療,一邊踴躍參與公益。
在防汛抗洪時,她主動前去堤壩巡查;空閑日子里,她又給自己找起活干,比如主動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等等。
不僅如此,在患癌期間她還成功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拿到證書的柏曉知便用自己所學在社區為大家提供心理咨詢熱線服務。
在丈夫眼中,柏曉知是一個活潑開朗、“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強人,她這一生走南闖北結下了無數善緣。
事情的最后,做過無數善事的柏曉知沒有被命運善待,1月25日,也是農歷大年初四的清晨,在家家戶戶準備走親訪友的日子里,常德澧縣第三人民醫院的病床上,柏曉知靜靜的離開了。
柏曉知走了,但她又好像沒有走。
原來,早在前些時間,感到自己時日無多的她,親手寫下一封遺書,表示自己已申請了器官捐獻,如果遺體捐獻最好......
生前做慣了善事,如今意識到要離開,可能沒法再常伴需要的人左右、無法繼續接聽那一通通心理咨詢電話,于是她便用一封遺書、一軀體干向世界發出最后的善意。
關于妻子捐獻器官的決定,王建榮表示早在2019年,妻子便已經做了在自己走后進行器官捐獻決定,所以在去世前幾日親手寫了封表達捐獻意愿的遺書。
“我心疼她,更敬重她,所以一定要實現她的遺愿。”王建榮說道。
在柏曉知離開的那天上午,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登記站常德分站的醫生為她進行了眼角膜摘取手術,在手術結束后,實施手術的肖醫生表示“手術非常順利,她的角膜是透明的,情況良好,將用于需要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
一雙角膜就如柏曉知為人一般,清澈透亮,她要用自己這雙清澈的角膜讓黑暗中的人看看光明的樣子。
《大雅》中有句話叫“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說的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小心待之便是孝順,如果擅自損壞就是不孝,意思本身沒有錯,但在人類文明源源不斷向前的進程中,總有一部分人用實際行動為這句古話作了新的注解。
生命因愛而開始,因精神而延續,在這部分人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
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4.25萬例,捐獻大器官12.63萬個。
他們中有出生不久夭折的嬰兒、有因交通事故離開花季少男少女、有因疾病不幸逝世的中年老年......他們平凡而質樸、不幸卻偉大。
這世界苦難種種,但總有人報之以歌,飽受苦難仍心懷善念,為絕望的陌生人點亮生的希望,讓生命不再游走于生與死的邊緣,也正是在他們身上,我們找到了活著的另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