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狂飆 》火了,主演張頌文也火了。
演戲20年,他的演藝之路像極了隆冬風霜后的錦盛繁花。
上世紀70年代,張頌文出生于廣東,爸爸是名軍人,媽媽是名醫生,由于父母二人平日工作繁忙,缺乏陪伴的張頌文愛上了電影,長大能從事電影相關的工作也成了他兒時的夢想。
因為讀書時成績并不優異,所以跟其他演員不同,張頌文最初只考入了中專。
16歲那年,中專畢業的他開始做起形形色色的工作,比如工人、導游、銷售員、安裝師、服務員等等,如今回頭看,也正是這些看似零碎的工作為他之后的角色塑造融入了有血有肉的靈魂。
人生軌跡的改變從一句關于“夢想”的詢問開始,在別人的建議下,1999年,23歲的張頌文辭掉導游工作,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高職班,起先學習的是導演,但又或是冥冥中的安排他誤打誤撞開始學起了表演。
在高職班學習兩年后,張頌文順利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成為真真正正的大學在校生。
有句話說“考上北影,一只腳就邁進了演員大門”,這話對其他學生來說可能如是,但用在張頌文身上就顯得十分違和。
本身年齡就是班上最大的,再加上外貌擱一眾帥哥美女中并沒那么出挑,所以即便大學四年他都在學習并最終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可還是沒能得到一個機會。
來學校挑演員的劇組不少,但他始終是那個“從沒被選中過的人”。
校內面試失敗,那就去跑劇組,有次和朋友一塊試戲時被導演叫去辦公室,以為總算遇到了伯樂,不料卻慘遭侮辱,導演向別人比劃中不時蹦出“侏儒、大腦門,哪有演員命”等輕蔑調侃。
就這樣,畢業后的三年里,他跑了大大小小七八百個劇組,得到了前前后后七八百次拒絕。
在一次次打擊中,張頌文的意志也開始動搖,自我懷疑的情緒常常涌上心頭,在無數個深夜久久不能入眠,也曾在焦慮關頭想過回家,可奈何這份熱愛難以割舍,于是只能勸自己明天或許就會好。
為了維持日常生活,他開始持續壓低自己的片酬,甚至將自己以2—3萬元每年的價格“打包”給劇組。
2009年,屬于張頌文的伯樂終于出場,金牌經紀人趙玉德出于對他的欣賞,從香港搬到內地,全權負責起他的宣傳工作。
但一向看不慣“勢利眼”的張頌文拒絕與一切不禮貌的劇組合作,趙玉德也從不勉強,兩人像朋友般在一起工作了8年,可就在自己打算聽從趙玉德的建議全力以赴接戲時,這位陪伴了自己多年的伯樂因病而去。
趙玉德走后,張頌文開始用拼命接戲的方式發泄悲痛,單是那一年他就接下4部戲。
慢慢的,他拍的戲越來越多,每個角色不論大小,都演繹得無比生動,只是依舊很少有人認出屏幕中這個優秀的演員叫“張頌文”。
雖然沒啥名氣,但他依舊沒混日子摸魚,翻看他的社交賬號就會發現,他是個酷愛記錄生活的人,而這種用心看世界的態度正是表演的內核所在。
如此熱愛且努力的人總會被看到吧?
2020年,電視劇《隱秘的角落》播出,他所飾演的朱永平讓觀眾直呼真實,他也因此迎來了自己演員生涯的首次“小爆”。
如果說《隱秘的角落》讓不少觀眾認識了張頌文,那今年《狂飆》則是讓更多觀眾“離不開”張頌文。
“看劇認準張頌文”
“每日一刷張老師‘續命’”
“如果還有人不知道張頌文,我是真的會傷心”
......
出道20年,他是默默無聞的“劇組打工人”、是被用來對比比例的“邊角料”,2023年春節,在大家都用“鼠鼠文學”自嘲感慨時,47歲的張頌文終于用實力走出了演藝生涯的“浪浪山”。
張頌文火遍全網后,他的勵志故事也被隨即扒出,一時間成為無數普通人的奮斗榜樣,這股勵志風不僅拂過職場,還吹進了校園。
在湖北襄陽四中的開學典禮上,校長便用張頌文成名故事來激勵學生,在講話中校長提到“他(張頌文)甚至被導演當反面教材當眾羞辱無人問津的日子并不好過,但當他獨自咽下苦澀扛過心酸之后發現所謂苦難不過是化了妝的祝福,所謂成功不過是厚積薄發一夜成名,日復一日地打磨自己才是人生的征程。”
“所謂苦難不過是化了妝的祝福”只有經歷,才能成就,張頌文的故事是如此,諸多行業精英的故事亦是如此。
蕓蕓眾生,沒有誰活得輕松容易,臺下到臺上的距離看似不過短短幾步,而能走過這幾步站在聚光燈下的人,其實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行走了許多年。
沒有人能回到過去,但我們都可以通過自我打磨邁向更好的未來,所以欣然接受生活里那些“化了妝的祝福”吧,說不定它能把一眼到頭的日子鑿出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