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個慈善博主翻車了。
他叫“云南波波”,曾用名“波波善行”,自稱是“全網最窮正能量主播”,在主頁簡介中也寫道:“受人恩惠不忘恩,施人恩惠不圖報”。
他的首頁,發布了多條展示四川大涼山農村老人和孩子簡陋生活環境的視頻,幾歲的孩子都需要到山上去干活,活得跟個大人一樣。
網友看后直呼“太心酸”,很多網友也自發點贊、關注,支持“云南波波”。
結果,大家卻發現這一切都是“云南波波”給錢讓村民配合擺拍,精心策劃、自導自演的一場“偽慈善”騙局。
你關注的正能量主播
也許只是披著偽善羊皮的「惡狼」
“云南波波”的視頻中,他去了一戶特別貧困的人家,堆積滿雜物的破舊小屋里,只有一個奶奶和兩個孫子。
“云南波波”出資3000元“資助”老人,囑咐她拿去改善生活,給兩個孩子上學用,僅這一條視頻就收獲了十幾萬點贊。
看到視頻的一些網友,問“云南波波”要孩子們的詳細地址,想要給他們寄一些衣服過去,但這些網友的評論,他一條也沒回復過。
唯有視頻評論下置頂了一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贏得了網友們的贊賞。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這起事件很快就出現了反轉。當記者親自到涼山州西昌市馬鞍山鄉馬鞍村,采訪“被幫助”的當事人,背后的劇本、造假的視頻一一被揭穿。
老人黑木婆婆表示,“云南波波”多次到訪她的家,也送過一些衣服、橘子等物品。拍攝視頻時,的確給了她3000元現金,但在拍完視頻后,收回了2800元,實際收到的只是200元。
不僅如此,“云南波波”第一次來的時候,還找她借了500元,用來拍視頻。當時,她借給他400元,拍完視頻又還了回來。
“云南波波”的一段視頻中,一對姐弟住在一所破敗的土房子里,“云南波波”兩個孩子每天上山背柴,平時只能吃土豆。而且姐姐因為沒有戶口,雖然成績很好,但只能在家中放羊。
然而,這一切也是假的。姐弟兩人目前正在學校就讀,并沒有出現過輟學的情況,村民也說沒聽說過有孩子上不起學的情況,老師也證實兩人都有對應身份證號和學籍證明。
姐姐告訴記者,視頻其實是“一位叔叔”讓她擺拍的,拍視頻就能夠得到衣服和錢。姐姐想著家里條件不好,這樣能減輕奶奶的負擔就答應了。
視頻里的衣服是現場換的,弟弟在視頻里假哭,說只有土豆吃的那些臺詞都是事先寫好,然后讓姐弟倆熬夜背下來的。
同樣的劇情再次上演,“云南波波”一開始給了姐弟倆500元,視頻拍攝結束后又收回了300元。
“云南波波”也最終自食惡果,他本人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短視頻賬號也被封禁。
用大眾的“善良”變現
耽誤的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
《2022年中國大型慈善組織數字化建設報告》顯示:2021年度我國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平臺籌集善款逾10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52%,有超100億人次參與。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公益人,把一部分人或某一時期的公益活動引領至全民參與的公益日常,從從前的個人公益到如今的社會生態共建,更多困難人群通過互聯網得到幫助。
這本該是好事,可不知何時起,一部分人把公益當做生意,“云南波波”的擺拍式公益,成了「流量密碼」和「財富密碼」。
每個人的善良其實都是天生的,是內心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對全世界溫柔的心情。
因為這是本性,所以我們見不得別人受苦,總想能幫就幫,但最后的事實往往令人寒心:它們只是一場場騙局。
當我們走進大學,總有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領不到貧困生補助;而穿著AJ,拿著蘋果手機的同學卻開始在評選上比慘,貧困生補助一到手,就又換了新的手機電腦。
我們步入社會,總有人即使家人生了大病,變賣一切,身兼數職,即使最后因病負債,也沒有眾籌,又或是彈盡糧絕,最后忍痛放棄;而還有人像「羅一笑事件」中的父親羅爾,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就收到了270萬元的打賞。
聲稱5歲女兒羅一笑白血病治療費"平均每天上萬"的羅爾,在廣東有三套房子、兩輛車,核實醫療費發現:三次住院總共費用20.42萬元,其中16.8萬元為醫保支付,自費部分僅3.6萬元。
當一個人發起眾籌后,他籌到的,不止是金錢,更是大眾的愛心和信任。
給他捐款的那一些人,很可能自己在辛苦搬磚,連個房子、車子都沒有。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想想有時候很可悲,我們光著腳的卻要給穿鞋的送一些物資。」
這種的「狼來了」的故事,不斷地消費大家的愛心,不僅自己會受到懲罰,更嚴重的是會耽誤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此類"反轉",很多人早已見怪不見之余,面對陌生人的求助,他們開始警惕:
不再在微博和朋友圈里轉發和號召捐款的消息;
不再轉發尋找丟失兒童的事;
不再轉發"轉給需要助聽器的兒童";
不再轉發“接力轉發!多轉一次就多一分希望”的雞湯……
騙捐、詐捐亂象頻出,諷刺的是,這些“求助者”還往往獲得一大筆善款,而無助者孤立無援,貧困者深陷泥潭,在貧困和孤獨中去世。
2021年初,默默無聞的游戲B站UP主“墨茶”去世,留下了意難平的回響。父母棄養、身患重病、按片買藥,這個飽受生活苦楚的年輕人最后餓死在出租屋里。
“墨茶”的悲慘過往,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在各個平臺,出現了社會救援帖子,還有企業成立了「墨茶希望計劃」,試圖幫助像“墨茶”這樣的困境少年。
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肯定還有一個又一個的“墨茶”,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當年的南京"彭宇案",正是一個“扶老人”的“墓碑式判決”,導致全社會“扶老色變”,即使有人看見老人摔倒也不敢扶、眼睜睜看著他死去的悲劇。
而不斷出現的騙捐、詐捐事件也要成為一個“墓碑式慈善”嗎?一如《當我放過自己的時候》里所寫的那樣:
“善良偶受傷害,也許只是陣痛,但倘若整個社會風氣,已經容不得善良施行,世界就會冷得一片荒涼。”
公益不是「流量牧場」,別做消耗大家的善良的「惡狼」,斷送了“墨茶”們被拯救的可能。
真公益不該被假慈善掩蓋
讓所有假慈善為真公益讓路
如何讓更多人不對公益產生「狼來了」的心理,不讓真公益被假慈善埋沒?
無疑是完善慈善法,從立法層面嚴格規范這個問題。
作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鄭功成,參與了慈善法修訂草案的起草和審議。
他表示,修訂中的慈善法擬將網絡慈善平臺進行分類,區分不同平臺的功能和責任,完善對網絡慈善的規制,“在監管方面要有一些更精準的措施”。慈善法修訂將回應慈善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擬將網絡個人求助納入其中,規范網絡個人求助行為,填補該領域的法制空白。
有關部門應該加大打擊力度,提高“假慈善”的違法成本,加強平臺監管責任。社會各界也要多管齊下,合力圍殲,讓“假慈善”失去生存的土壤,讓每一份善意被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回歸公益的初心,共建互聯網公益生態,讓假慈善為真公益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