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長安三萬里》,見識了大唐盛極而衰三十多年。
四十八首璀璨唐詩,講述了時代筆下訴說不完的浪漫與遺憾。
故事的開頭,安史之亂爆發(fā),吐蕃兵臨云天城,時任節(jié)度使的高適退守瀘水關(guān)向監(jiān)軍程公公回憶起他與李白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們也跟隨這段回憶,悉數(shù)著那些墜入時光銀河的遺憾。
01
洞庭湖畔,青年時期的高適與李白初次相逢。
他們一個是沉穩(wěn)奮進的世間人,一個是超脫不羈的謫仙人。
看似性格截然不同的倆人,骨子里的本性卻是出奇一致。
他們有心懷天下的抱負,也有對人間的不盡悲憫。
那年,他們意氣風(fēng)發(fā)。
一個要直趨長安,叩天子門,一個要江夏干謁,施展才華。
他們相信在這榮耀的大唐盛世,憑借自身的才能,就可脫穎而出,就能建立不世功業(yè)。
于是,在李白“你我值此盛世,當(dāng)為大鵬”豪言中,兩人向著理想踏馬而去。
可很快,現(xiàn)實就給了這份理想當(dāng)頭一棒。
因為出身問題,李白江夏干謁以失敗告終。
此時的李白并不明白,不是所有的大門都會為才華敞開。
就如高適回憶中感慨:哪里有什么科考的捷徑,所謂的干謁,又豈是為寒門所準備。
不甘無奈的他只好帶高適到黃鶴樓喝酒遣懷,正想為此樓題詩時,卻被崔顥筆下的《黃鶴樓》擊潰。
雙重挫敗之下,李白也陷入莫大失意中。
但他的失意,在旁人看來總是那么叫人捉摸不透。
前一秒憤憤不平,后一秒又極盡豁達。
在與高適分別時,他說:“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
此后,自己又繼續(xù)游歷干謁,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碰壁。
時間更迭中,李白也從也從曾經(jīng)的俊朗青年走到了中年。
仕途無望,作詩的名氣卻大了起來。
四十二歲那年,他的詩詞傳到唐玄宗的耳中。
玄宗欣賞李白的才華,便一紙詔書將他召進了宮。
以為自己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于是大筆一揮,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可回頭卻發(fā)現(xiàn),在這朝堂之上,自己的才華不過是供別人取樂。
不得志的日子里,他只能將自己喝得爛醉,或許只有在醉酒作詩的狀態(tài)里,他才能活成那個飄逸賽神仙的李白。
這種醉生夢死的日子倒也不長,短短一年過后,李白被賜金放還。
他又繼續(xù)游走在山河間,又做回了原本的蓬蒿人。
02
直言要叩天子門的高適,在那年與李白告別后,也曾帶著雄心壯志趕赴長安。
卻發(fā)現(xiàn),在繁華盛大的長安城,卻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好在岐王愛才,給了高適一個能被公主舉薦的機會,王維也在其中。
于是宴會上,高適展示出一套出神入化的高家槍法。
可只知賞樂的權(quán)貴,又哪懂這上陣殺敵的槍法。
那晚,王維成功被薦,高適抱憾退場,
不知去往何方的高適,回到了老家梁園。
每日種田席地、練功讀詩......就這樣他也從一個健碩青年走到了中年。
但看似平淡如水的日子并沒淹沒他年少時心中那團烈火。
他依然盼望著征戰(zhàn)疆場、建功報國。
于是在收到李白來信,表示能在長安為自己助一臂之力時,他火速趕往了長安。
奈何那時的李白,自己也無法在朝堂施展抱負,更別說幫助別人。
所以,李白沒有實現(xiàn)信中的承諾。
高適又再次回到了梁園。
終于在公元752年,高適迎來了屬于他的機會——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請他入幕府任掌書記。
機會喜憂參半。
喜的是這份差事能讓高適進入他日思夜想的軍隊;憂的是雖然身在軍隊,但掌書記屬于文職,不能圓上陣殺敵之夢。
但他還是果斷前往,在軍隊中他一身文官打扮,放下高家槍,拿起記事筆。
日子一天天過去,在軍營里,他送走了中年,迎來五旬。
也正是半百之際,他被封侯拜相,年少時的夢想這一刻終于實現(xiàn)。
可一看,人已半百;
再看,山河破碎。
03
而少年杜甫的出現(xiàn),則直接讓人陷入破防。
哪有人生來滄桑,杜甫也曾是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孩童啊。
因為出身名門,影片里,他是隨意出入岐王府的公子哥。
那會兒的他,不諳世事,眼睛里滿是純真與自信。
后來,少年慢慢長成青年,夢想著在廣闊天地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大志。
可行路難啊,這個節(jié)骨眼上杜甫家境已趨向衰落,他的科舉也是連連受挫。
在父親離世后,從沒操持過生計的杜甫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
為了謀生,他只得接受現(xiàn)實,做了個曾經(jīng)無論如何都瞧不上的“芝麻小官”。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民生凋敝,滿目瘡痍。
他帶著家人,加入逃難的人群,寫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逃難到成都后,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搭建了一個的茅草房,算是暫時安頓下來。
就這樣,后半生無盡的苦難,讓曾經(jīng)自信瀟灑的少年變得滿面風(fēng)霜。
盛唐的故事里,那些年輕的身影總懷揣著遠大期許,他們要出將入相、封狼居胥。
可盛唐的故事里,沒有圓滿的人生,李白、高適、杜甫、王維、岑參、王昌齡、賀知章......
太多懷才不遇的文人、報國無門的女子,他們在時代的征程中,走不出,回不去。
但遺憾的人生里,他們卻向我們講述一個關(guān)于不朽的故事。
李白干謁被拒后,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瀟灑落筆,寫下“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后揚長而去。
年老時,因誤追隨永王叛亂,好不容易脫離死罪的李白被發(fā)配夜郎,中途遇大赦,李白乘舟返回的路上,他沒有悲嘆人生不公、命運玩弄。
反而寫下了《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大器晚成的高適,面對戰(zhàn)爭,他已不再是當(dāng)年身強力壯的小伙兒,卻依然以暮年之軀護衛(wèi)家國。
還是會說出這句:“只要詩在,長安,就會在。”
目睹亂世之下百姓流離失所的杜甫,心境發(fā)生翻天覆地改變。
他不再執(zhí)著于自己的遺憾苦難,而是將筆觸伸向黎民疾苦,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寫下了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詩篇。
誰又能想到這個在岐王府無憂無慮的頑皮孩童,會在若干年后,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命運給了他們種種苦難,致使他們的人生有了種種不可彌補的遺憾。
他們會失意,會垂頭、也會借酒消愁,但當(dāng)再次回眸,他們已然接受這萬般不公。
在旁觀者看來,他們彷佛是將這些苦難遺憾,視作過眼云煙。
他們曾自比大鵬,其實他們就是大鵬。
他們扶搖直上,穿越千年歷史而來,告訴我們:
每個時代都有遺憾,每個生命都有憾事。
而這些憾事,不過人生常態(tài)。
我們能做的不是自此潦倒、消極待日,而是握手言和。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漫長的人生里,總有遺憾不能避免,既然不能不避免,不如一門心思過好當(dāng)下。
千年前,他們向往長安、奔赴長安,在那里,他們有太多遺憾,但也有了流傳千古的光輝。
千年后,無數(shù)當(dāng)代青年心中也都有一座長安城,也許距離它的路程比三萬里還要遙遠。
但只要出發(fā),只要走好當(dāng)下,那便是命運予我們最好的安排。
文章轉(zhuǎn)載自公益中國網(wǎng):http://www.gzjgpet.cn/news/show.php?itemid=97535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若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