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開飯前,年輕人總喜歡對著餐盤咔咔拍上幾張再動筷。
逐漸地,這套動作成為不少人必不可少的餐前儀式感。
可如今,拍照的儀式感正在被另一股“神秘力量”所取代。
年輕人的就餐也從“攝影攝像咔咔咔”過渡到“電子榨菜來陪伴”。
所謂“電子榨菜”,就是在吃飯時所觀看的直播短視頻一類。
由于這些內(nèi)容如同榨菜一般擁有極強的下飯作用,所以成為當下不少年輕人的餐桌必備品。
甚至有網(wǎng)友稱之為“飯掃光”。
挑選一個感興趣的品類進行播放,擺好飯菜,在“電子榨菜”的陪伴下,飯掃光變得容易起來。
但任何事物在飽受歡迎的同時也難免出現(xiàn)質(zhì)疑,“電子榨菜”同樣。
今天,我們不妨就一起來聊聊這盤“電子榨菜”。
和食品榨菜相比,電子擇菜的種類可謂極為豐富:
有“開心型電子榨菜”,如非正式脫口秀、即興小吐槽;
有“脆爽型電子榨菜”,如《甄嬛傳》電視劇的混剪盤點;
有“美味型電子榨菜”,如各種美食制作及吃播干飯;
有“重口型電子榨菜”,如講述奇案怪案或恐怖故事;
有“營養(yǎng)型電子榨菜”,如國內(nèi)外新聞速遞、人文科普等.....
人們根據(jù)自己喜好,搭配不同“榨菜”,一頓飯吃下來,肚子飽了,精神也愉悅了不少。
看上去,這無疑是件雙贏的好事,但這番操作還是讓許多老一輩人擔憂:
“沉溺于網(wǎng)絡‘快餐’,年輕人就更難沉下心去做件完整的事了。”
這種憂慮聽起來并非沒有道理。
曾經(jīng),我們可以用幾小時欣賞完一部電影后寫下篇篇影評,用閑暇時光慢慢品讀一本好書繼而投入綿長思考......
現(xiàn)在,我們卻很少能沉心靜氣完成這些事情,甚至有人開始覺得如此做法是對時間的浪費。
隨著電子信息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公眾的信息交流也進入到近乎瘋狂的階段。
面對噴井式的信息,我們擇“喜歡的榨菜”而食。
在一條一條迅速切換的內(nèi)容里,我們看著看著也會出神,有時看完,自己也說不清具體啥情節(jié),更別提深入思考了。
而當淺層理解成為習慣,我們整體認知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也將日益單薄。
但話說回來,這些問題,其實年輕人心里都明白。
只是快節(jié)奏的生活、碩大的學習工作壓力,讓屬于年輕人的時間變得奢侈。
結束一天的勞累,回家后最想做的事莫過于放空自己。
持之以恒地閱讀一本書或是完整地欣賞部電影,這些都得有持續(xù)的精力輸出。
即便知道多數(shù)情況下這個途徑比“電子榨菜”營養(yǎng)多得多,但依舊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
畢竟眼下,他們更需要的是能讓他們身心放松的東西。
除了緩釋身心,避免獨身尷尬也算是年輕人傾心于它的原因。
越長大越能發(fā)現(xiàn),朋友是這個時代的“稀缺資源”,因為大家總會忙于各種各樣的事情,相聚的時間變得短暫而稀少。
而一個人的逛街、就餐也開始“變味”。
看著別人三五成群出入喜歡的餐廳,會不好意思獨身落座,因為總覺得有人朝孤零零的自己投來奇奇怪怪的眼神。
也總擔心,就餐中途去個衛(wèi)生間,若忘記提前跟服務生打招呼,等回來時餐飯可能早已被收走。
而“電子榨菜”的出現(xiàn),彌補了朋友的缺位。
它在就餐過程中隔出一個虛擬空間,讓我們短暫地逃離現(xiàn)實世界,輕松自在的享受美食。
“電子榨菜”為什么被喜愛啊?
因為它背后藏著一個有關于現(xiàn)實的故事。
這個現(xiàn)實,讓諸多年輕人習慣了效率和簡潔。
這個現(xiàn)實,也告訴我們,要對這盤“電子榨菜”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但包容不代表縱容,深不可測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也隱藏著許多摻有“科技狠活兒”的“電子榨菜”。
如惡俗段子、篡改歷史、擦邊直播等等,這類“榨菜”吃多了,不僅傷身更傷“神”。
能被端上桌的“電子榨菜”必須是建立在正確價值導向的范圍內(nèi)。
一方面,要加強網(wǎng)絡監(jiān)管、凈化網(wǎng)絡文化空間,杜絕質(zhì)量低劣、思想低俗的“電子榨菜”;
另一方面,要多聽聽年輕人的聲音,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將“電子榨菜”打造成一種短而精的網(wǎng)絡文化產(chǎn)品。
我們相信,好的“電子榨菜”不會影響年輕人精神需求的進階,甚至可能會成為一種文化牽引。
能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放松,也能在回味時愈發(fā)喜愛,繼而激發(fā)其閱讀原著、觀看原片的欲望,并樂享其中。
伴隨智能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預見,未來的“電子榨菜”也將更加豐富。
可不管形式、種類有多豐富,最重要的仍然是這盤“榨菜”的整體質(zhì)量。
文章轉(zhuǎn)載自公益中國網(wǎng):http://www.gzjgpet.cn/news/show.php?itemid=97546
圖片源自網(wǎng)絡,若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