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好消息,是光耀中華民族文化的大事。傳統節日也是民俗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民俗世相的一個載體,能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實現民族內部的心理的溝通,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心理凝聚力。而且只有屬于中國的才能夠走向世界。
傳統節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之所以傳統,就在于它有廣泛的民間基礎,一代一代地傳承。但這個傳承,也需要官方的重視和推動。春節在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是保護發展得比較好的一個節日。現在很多國家在中國春節的時候都會有領導人發表講話,并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春節已成為對外推介中國文化的一個著名品牌。
另據報道,我國將于6月10日迎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首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為“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說,國家特別設立“文化遺產日”,一是因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分重要;二是由于這項工作艱巨;三是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必須要有全民族的參與和全民族的文化自覺。(2006年5月26日新華網)我想,從國家的角度來重視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于傳統節日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這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所有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都列入保護名單了。這是政府重視的結果,但是,列入保護名單了也并不完全等于就是得到保護了,還需要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去喚起全民族的參與和全民族的文化自覺,換言之,傳統節日也需要有人去研究和傳承。為了加強傳統節日的保護,中宣部發布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意見》,要求突出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心組織好重要節慶活動,特別要組織好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慶活動。
我認為,這是實務的做法。因為在當下仍然有不少人連農歷都不用了,尤其是年輕一代,連農歷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只知道用公歷過禮拜,過流行的洋節。對于過傳統節日與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文化遺產根本沒有這個概念,于是出現了傳統節日淡化和遺忘甚至被洋節打敗的現象。這并不是傳統節日不如洋節有魅力,而是我們自己缺乏宣傳和傳承的意識,端午節被韓國搶注后,使國人感受到了傳統節日的重要。因此,從政府角度來加大對傳統節日的宣傳,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十分有效的舉動。
有效地傳承,首先尊重和保護好知曉傳統文化的人,他們在研究傳統文化上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文化思想上的研究;其次是要針對不同層次開展宣傳教育,重點要放在城市和年輕一代上,對于農民來說,他們比城里人更注重過傳統節日,城里人應該與農村互動;三是要不斷提升傳統文化品位,傳統文化中有的地方摻雜著封建迷信的東西,雖然稱其為習俗,但也有與時俱進、去其糟粕的問題,使傳統文化增添文明色彩。總之,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使過傳統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認識,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公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