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13時,首都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到達廳,一個小型歡迎儀式在舉辦。中國首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圓滿完成半年的援外醫療任務,順利返回北京。“歡迎大家凱旋,感謝醫療隊員在當地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感謝大家為國爭光。”國家衛生計生委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副書記周簡說。
“他變黑了。”“她瘦了。”迎接醫療隊回家的人們,翹首等待他們的家屬和同事。醫療隊隊長張鴻褀戴著一頂標著“captain(隊長)”的白帽子,在人群中格外顯眼。完成了180天的援外任務后,張鴻褀難掩倦容,嘴角卻始終上揚。
“個子最高的那個就是他。”隊員肖漢的妻子熱淚盈眶,跑過去擁抱自己的愛人。隊員牛蕾蕾的母親已在機場等待女兒多時,看著隊員在合影,蕾蕾的母親滿眼疼愛,“女兒應該去鍛煉”。
實現多個“第一次”
作為中國首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這支由北京宣武醫院醫護人員組成的復合型專家團隊,2014年8月赴特多共和國第二大醫院圣費爾南多總醫院執行援外醫療任務。醫療隊隊長由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張鴻褀教授擔任,書記是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嘉;隊員分別來自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普外科、麻醉手術科、心臟科、血管外科、呼吸科、血管超聲科等8個專業,其中高級職稱人員占60%,博士學歷者占60%。
早在2013年6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訪問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期間,允諾未來3年將向加勒比地區派遣100名醫療隊員。2014年2月25日,在李克強總理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比塞薩爾見證下,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和特多外交部部長溫斯頓·杜克蘭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政府關于中國派遣醫療隊赴特多工作的議定書》。帶著信任和囑托,首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醫療隊,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援外任務。
“半年來,我們完成了300多臺手術,共診療1.5萬多人次。一個月時間,我們就在當地醫護人員的合作下,完成了一些當地沒有能力開展的手術項目。”張鴻褀說。
到達當地不久,醫療隊就完成了特多歷史上第一例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成功切除患者顱內腫瘤,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此后,醫療隊陸續完成了當地許多的“第一次”:2014年9月3日,成功實施特多公立醫院第一例介入全腦血管造影術;11月5日,成功實施特多第一例復雜顱內動靜脈畸形栓塞術;完成特多全國第一例神經阻滯鎮痛治療。此外,他們還創下圣費爾南多總醫院的多個第一:第一例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第一例冠狀動脈造影術,第一例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第一例肌電圖檢查,第一例床旁支氣管鏡檢查及治療。
培養不走的醫療隊
“圣費爾南多總醫院沒有像樣的神經外科,沒有導管室,大量冠心病和心梗患者的介入手術需轉到其他醫院去做。”張鴻褀介紹,當地醫療水平發展不均衡,醫療器械欠缺,加上重病患者多,困難不少。(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
除了面對診療挑戰外,醫療隊還要與當地醫護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張鴻褀說:“起初他們不太了解我們,并沒有主動配合我們,但一兩個月后,看到我們的專業水平和真誠投入,雙方建立了信任關系。”
同時,醫療隊建立了學習制度,每周進行一次業務學習,并定期開展各學科學術講座。今年1月,由中國醫療隊牽頭,特多第一次舉辦了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國際臨床神經外科學習班。醫療隊還制訂了接收醫生的培養計劃,未來3年~5年,多特的醫護人員都會來中國參加培訓,目前已經在選人。
醫療隊的工作得到特多政府和同行的高度認可,醫療隊隊員受邀到特多總理比塞薩爾家歡度跨年之夜,被中國駐特多大使譽為“一支高水平的醫療外交團隊”。特多總統卡莫納和總理比塞薩爾在接見醫療隊時,對中國醫療隊的精湛醫術和為特多人民提供的醫療服務表示衷心感謝。
第二批醫療隊已出征
1月26日凌晨,由北京天壇醫院組隊的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啟程,接力執行為期6個月的援外醫療任務。第二批醫療隊的10名醫療隊員分別來自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普外科、急診介入科、心內科、麻醉科、呼吸科、超聲科和手術室等。
1月24日晚,記者電話連線即將出征的第二批醫療隊隊長賈旺。賈旺介紹,醫療隊共有3位主任醫師,全部隊員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語言過關。
“非中文診療服務對語言準確性要求很高,當地醫院基礎設施匱乏,對我們是一大考驗,當地登革熱、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對隊員的健康也是一個威脅。”賈旺說,“我們要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并在繼續教育、人員培訓等方面帶動當地學科發展,同時要展示中國先進的醫療水平,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