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志愿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但像劉暢這樣,幾年來將志愿服務作為一種長期目標的人,卻并不多。
“2008年汶川地震那會兒就想當志愿者。”作為中國石油大學蒲公英青協組織部的部長,劉暢從初中起就萌生了這個愿望。小桔燈聾兒康復中心志愿者、中加能源與環境合作會議志愿者、“樂水行”考察水質活動、“綠色小超人”環保支教、“溫暖衣冬”活動……劉暢身體力行,履行著自己一直以來的信念。
“初中時以為志愿者要風里來雨里去,轟轟烈烈。但接觸志愿活動后才明白我們做的很多都是每周一次的小事。”劉暢很快意識到心目中“偉大”的志愿者形象在現實中并沒有那么光鮮。“上初中那會兒了解的就是汶川地震、奧運會志愿者。開始會有反差,認為做的事不如想象中宏大,沒有成為志愿者很偉大的感覺。”真正投身到志愿活動中后,雖然現實和理想并不一樣,但她沒有厭倦瑣碎小事,而是堅持了下來。
從2013年9月到2014年5月,劉暢做了一學年的“綠色小超人”環保支教志愿者。剛開始,四年級的孩子對他們的教學內容并不在意。這讓劉暢和她的同伴們很苦惱。但隨著支教活動的進行,劉暢和孩子們感情越來越好。最后一節課讓劉暢感慨頗深。
當時班里的一個小男孩拉著她說:“老師你還來不來,我們下學期還能見到你嗎,老師能不能留一下你的手機號?”劉暢覺得驚訝,四年級的孩子不應該總是用手機。后來這個男孩解釋說:“老師,我就是想感謝你一下,希望你在過節時能多收到一分祝福。”這句話讓劉暢紅了眼眶,這一年的辛苦值得。“不僅是我們在教他們知識,他們也在教我們感恩。”提起這件事,劉暢仍舊滿是自豪和懷念:“只有經歷過才有感覺,志愿者的真諦就是幫助別人,以心換心。”
參加了這么多活動,必然耽誤學習的時間。不過,劉暢的學習成績并沒有受什么影響,在大三下學期的綜合測評中排名專業第八。很多人會問劉暢為什么能在大學里做那么多事,時間是哪里擠出來的?“沒別的,跟手機離遠點就有時間了。”劉暢說。現在的大學里普遍狀態就是“男生打游戲女生看電影”,再沒事了就躺在床上,賴著玩手機,連吃飯都是叫個外賣解決。劉暢不想這么渾渾噩噩。
“我從來都不是學霸,到學校一年之后連自習室在哪兒都不知道。”劉暢笑著說,自己的絕招是不斷探索提高效率的方法。
劉暢的背誦效率很高。“學習《沉積巖石學》時,一本書400多頁都要背下來,我會自己整理列出框架來,總結后就不再看書。”為了避免“過嘴不過腦子”的狀態,她堅持邊寫邊背。這是從初中時就養成的一種習慣。初中老師曾經給她的忠告“不動筆墨不讀書”,她記憶猶新。
高效使用時間之后,劉暢的時間好像“越用越多”了,在大二時,她不僅選修了晚上的英語演講與辯論課,還輔修了西班牙語。每天總是在室友起床前就已經出門了,宿舍熄燈時還沒回來。“我已經有一個學期沒見過你了!”一位室友曾經這樣對劉暢說。“我相信大學階段過得越充實,未來就越光明。”對這種辛苦的狀態劉暢并不委屈:“我覺得充實一點心里比較踏實。現在回想大二,會覺得自己過得很有意義。”作為一個典型的處女座女孩,劉暢說自己有很嚴重的強迫癥,凡事力求完美,該做的事就要做好。
不過,劉暢也不是那種只知道學習和公益的“怪咖”,“我從高中開始就追Super Junior(韓國演唱組合),但我是理智追星,不泡貼吧不罵戰,只是看演唱會買專輯。”作為一名1994年出生的女生,劉暢閑時會拉拉小提琴。“我只是熱愛,沒有考級,父母也不強求我”。
劉暢還學了爵士舞,現在跳舞也成了她排解壓力的方式,在遇到困難或心里特別委屈的時候,就一個人戴著耳機在人少的地方跳舞,“別人看我我也當不認識”。
經過幾年的歷練,劉暢把得失已經看得很淡,“不好的結果也是結果。你得到的一切都是財富,絆腳石也能變成墊腳石。”劉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