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膺"中國十大杰出母親"稱號的馬志英。(資料圖)
中國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地帶的西海固地區,這個在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這里土地貧瘠,常年干旱,貧窮像瘟疫一樣在這里蔓延,有著“苦甲天下”的稱謂。一位堅持十八年資助了五百多名回漢女生上學的“杰出媽媽”,就生活在這里。
“60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寧夏人物”、全國“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長、“感動寧夏2005年度人物”、“寧夏首屆新聞人物”、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第二批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球婦女發展貢獻獎自治區“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全國關愛女孩十大新聞人物、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中華慈善楷模獎……馬志英,一個頭上戴滿了光環和各種榮譽的女性,她的先進事跡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進行了多次詳細報道。這么多年過去了,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位穆斯林女性的生活,看看她的今天過著怎樣的生活。
3月27日下午3時許,記者慕名趕到了和馬志英約好采訪的一間清真超市里,身著黑色的裙子,頭戴白帽,一身很端莊大方的回族婦女裝扮。看見記者后,她緩緩地走過來,迎面飄來一股濃濃的藥味,她臉色看起來十分蒼白,說話很輕,一時間我們找不到安靜得可以說話的地方,無奈之下她領著我們來到了她的“工作間”,一輛面包車里,小小的空間,擺上四個凳子,我們的訪談就這樣開始了。
“她們都是我的女兒,我很幸福。”
說起自己的“女生之家”馬志英滿是欣喜。18年前,當時還只是寧夏西海固地區一個市場保潔員的她用一個月的工資給一個貧困的小女孩交了學費,這是她資助的第一個孩子。“當時覺得自己一個月的工資能讓一個孩子上學,很高興。”
在國家還沒有普及免費義務教育之前,因為貧困,一些女孩失學甚至上不上學都被認為理所應當,加上當地重男輕女的風俗,陸陸續續有很多因為貧困上不起學的女孩子找到馬志英,這些學生家住的比較遠又交不起住宿費,在征求了孩子們家長的同意后,她每年都會接幾名家境貧寒的女學生回家,騰出自己住的磚房,自己一家四口搬進開裂的土坯房里,不僅免收水電、煤、房租等費用,還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們的生活,鼓勵她們好好學習。
馬志英的丈夫楊萬海是一名的普通公務員,同樣生長于貧困山區的楊萬海十分理解妻子的心情。他告訴記者:“最開始我是不能接受的,做這種事兒費心費力,也不能半途而廢,對所有孩子都得一視同仁,但拗不過她堅持,看著孩子們都很可憐我也就同意了。”在“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寧夏海原,靠著微薄的工資收入他們的日子過得越發拮據。沒有床就用做飯的案板來湊,孩子多了后,就經常能看見楊萬海騎著飛鴿自行車買菜買炭的身影。他還經常給女童們輔導功課,為這個大家庭運轉奔波勞碌。
多年里,馬志英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這些女兒身上,對兒子的照顧反而有所疏忽,但所幸的是兩個兒子從小都很聽話,跟姐姐們相處得也很好,如今兩個孩子都已考上了大學,令夫妻倆很是欣慰。
在得知馬志英的事跡后,2006年,一家國際NGO組織出資幫助她修建了一棟三層的樓房作為新的“女生之家”,近些年經常會有志愿者來義務幫忙,國家和自治區婦聯等部門也會給予她政策上、經濟上的幫助。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夫妻倆一堅持就是十幾年,最多的時候是2012年,女生之家里住了120多個孩子。“她們都是我的女兒,都很懂事,她們把我們的家叫作幸福之家,我很幸福。”
“家庭的貧窮不是貧窮,沒有知識才是真正的貧窮。”
由于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加上家里很窮,馬志英高中畢業后就沒有繼續學業,這也成為了她人生最大的遺憾。談到自己的學業馬志英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以前我學習很好,很想上個大學,我籃球打得也不錯。”自小學習優秀卻不能上大學的馬志英,對上不起學的女娃總是熱心幫扶。正因為自己的切身經歷,她才會堅持十多年來幫助500多名殘疾、貧困回漢族女孩上學。
馬志英告訴記者,辦起這個女生之家最困難的時期就是2012年自己身體最差需要手術住院的時候,當時有好幾個孩子要考大學,馬志英因為不能照顧她們而感到十分的愧疚和焦慮,當看到女兒們湊錢給自己買的水果和親手寫的信的時候,她才忽覺女兒們都長大了。說到這兒,馬志英熱淚盈眶。
“我最大的女兒已經30多歲了,孫子也會滿地跑了,女兒們都會回來看我,看到她們過得好我就很開心。”當她幾個女兒大學畢業后,她們第一次拿到工資后的所做到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寄錢給馬志英看病,但都被馬志英拒絕。馬志英說自己一直教導孩子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回報家鄉,回報社會,因為她深知家庭的貧窮不是貧窮,沒有知識才是真正的貧窮。她的女兒們大多學的是醫學和教育學,畢業后都回到了家鄉做醫生和老師為鄉親們服務。
“女生之家”增設婦女培訓班
由于周邊學校改為封閉式管理,女生之家里的學生越來越少,聽聞很多從村鎮來到縣城里陪讀的家長因不識字,交話費、取錢時連姓名都不會寫的經歷,她心生感慨,便萌生了辦一個婦女培訓班的念頭,從2013年起開始免費為周邊農村沒有文化和勞動技能的婦女提供文化課程、手工藝技能等培訓。她不僅提供校舍,就連請阿語教師、采暖費、學雜費等等費用全部由她承擔,為了省錢他們也沒請額外的工作人員,馬志英負責衛生工作,清掃校舍,楊萬海在教課之余還得管理秩序負責大家的安保工作。
18年里,馬志英身兼數職,充當著孩子們的“媽媽”、“保潔員”、“廚師”等多個角色。因為太累,她4次接受大手術,常年忍受著疾病的困擾。現在又多了個腹脹的毛病,卻一直未能確診。在寧夏附屬醫院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無奈到北京來看病,因為寧夏、北京兩邊跑,不論是精力上還是經濟上都不堪重負。
在北京看病時,一次偶然機會她看見牛街有房屋出租,夫妻倆商量后就決定開個西海固夢清真超市來救救急,同時還可以把婦女培訓班做的十字繡、鞋墊刺繡手工藝品展銷出去。超市辦起來了,卻由于缺乏流動資金、缺乏經驗,一年時間就虧損了不少錢。楊萬海無奈的說:“想要維持一個大家庭,可是實在沒錢,被逼著創了業。”如今夫妻倆除了借錢看病,還要維持“女生之家”的各種開支,經營慘淡的超市,早已是債臺高筑。“我們現在最盼望的,就是有一位超市經營專家來指導一下,讓超市的業務走上正軌。”
“從現在開始,榮譽是過去了,生活才真正開始了。”楊萬海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旁邊的馬志英沒有接話,只是默默地看向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