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當兵打過日本,再就是后來胡宗南啦。”
這是實踐團在八一敬老院見的第一個老兵,老爺爺顫顫巍巍走出來,背佝僂著,頭上找不到一根黑色的頭發,老人身上有太多太多我們看不到的歷史沉淀,他今年九十歲了,67年生活在新中國。前半生,從十三歲開始,便踏上戰場,沒有什么比血液更鮮紅,而他,在多少人尚且只是個稚嫩的初一學生的時候,已經親眼看著一個又一個的人在自己眼前倒下,留著鮮血。
“我那會是炮兵,跟著連長,去綏德那里的時候,子彈穿透手。”絕大多數的老兵身上都滿是傷痛,刀槍無眼。老爺爺說到這里還給隊員們看了看他的手掌,老繭遍布的手上,仍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槍傷留下的疤,看完后倉促抬頭看了看老爺爺,實在無法坦然面對這個傷疤,原以為他的眼里會是傷痛,卻只看到滿眼的笑意。“我們在這里,一切福利待遇都是國家承擔的,國家為我們管吃管住,說明咱們國家、黨偉大!”敬老院有二百多個老兵住著,平時各種各樣的活動設施都是提供給各位老人,鋼琴甚至二胡都有提供。
見到另外一個老兵的時候,他看起來比剛才的老爺爺年輕很多。“在我們這些老人里面,我算是最后的兵,解放之后參軍的。”這是敬老院里面最年輕的一位老兵,行動也最方便。“我覺得從我這一生看到的,到敬老院來之后看到的,在電視上看到好多長征先烈、革命老人包括國家主席在內,他們對國家確實是流進了獻血流進了汗水,作為領導,對國家每個人們都是關心的,我看到這些東西,我覺得我們這一生對國家貢獻不大,為什么呢?一是因為我沒有文化,一是我們沒有趕上艱苦時代。”爺爺遺憾沒能像其他老兵那樣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他不長的軍旅生涯,一定是他這一生最幸福的時候。
兩位老人在采訪最后,對隊員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你們這些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來改造先進技術,為國家做貢獻。”我們離那個抗戰的年代很遠,和平年代,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為這個國家多貢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