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浙江大學紅十字會(以下簡稱浙大紅會)支教團隊來到了開化縣村頭鎮,在支教的同時展開了對當地留守兒童狀況的調研。四天來,調研組的成員通過采訪的方式,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留守兒童,包括父母雙方均離開所在縣域范圍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因死亡、失蹤(2年以上)、服刑(1年以上,含強制戒毒等)、重殘(一、二級殘疾)、長期患重病(1年以上)等原因無監護能力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責任,本人留在戶籍地或常住所在地的16周歲及以下農村戶籍未成年人。據調查,村頭鎮留守兒童共有448人,達到了當地十六周歲及以下未成年人數目的一半以上。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由(外)祖父(外)祖母監護。
由于村頭鎮當地工業并不發達,青壯年除了務農之外只能選擇在當地印染廠打工,日工資只有二三十元,并且工作非常累。所以許多人都選擇外出在工地打工。無論家長是包工頭還是基層工人,留守兒童的物質需要都能得到保障。留守兒童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可能是留守兒童的主因。
在對當地小學及初中的班主任的采訪中我們了解到,留守兒童在自律性以及積極性上較普通的兒童會更差,平均學習成績也不如普通的同學。
首先,由于祖父輩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孩子的學業輔導有心無力。而且在與當地人的談話當中我們了解到,部分監護人出現對孩子監管不力,沉迷于麻將,甚至連孩子的晚飯也不顧的情況。
第二,外出務工的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程度不夠,無論是與孩子的溝通還是與學校的老師溝通,頻率一般都比較低。外出務工的家長常抱有“只要給孩子足夠的錢就行了”這樣的觀點,而疏忽了對孩子精神需要的關注。部分孩子已經出現“我不會想爸爸媽媽”這樣的情況。這樣對孩子的教育任務大部分都落在了老師的肩上,但老師面對一個班的學生精力有限,通常也無法顧及所有的孩子。一般是出現了較重大的問題才會與家長進行溝通。
第三,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會加深留守兒童問題。雖然村頭鎮當地留守兒童比例較大,并不會出現因為留守兒童的身份而遭到排擠的問題。但因為其他原因遭到同學排擠的孩子由于沒有父母可供傾訴,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目前來看,改變父母的觀念大概是是改善留守兒童問題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