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村莊現狀,環境學子全局調研明情況
小雨過后的村莊,更顯寧靜與祥和。在繼昨日對周邊環境的簡單了解后,7月15日,陜西科技大學赴王石凹村環境治理科技扶貧實踐團兵分兩路,展開對全村的全局走訪調研。
[聚焦•實踐之“走訪村民記”]
第一小分隊對居住地周圍的居民生活區的村民和礦工進行走訪調研,著重了解當地近年來環境變化情況以及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在走訪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地采礦事業由來已久。且伴隨著王石凹村煤礦事業的逐漸興起,王石凹村的經濟也逐漸邁入新的臺階。但好景不長,隨著資源的逐漸減少,煤礦事業迅速進入衰落期,隨之留給了王石凹人民廢棄的礦井,泥濘的道路以及由煤礦開采而帶來的地面塌陷等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之王石凹村天然的自然地理環境,導致王石凹人民一直在謀求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摸索前進。從早些年種植玉米小麥,到近些年種植核桃花椒,從最開始的個人分散種植到如今的全村統一規劃種植,王石凹人民始終在尋求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曲折前進。直至如今,也依舊未能擺脫掉靠天吃飯,靠地養人的現狀。國家政策補貼成為當地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隨后,團隊成員就當地農作物產量、環境變遷等問題展開進一步調研,旨在通過量化數據為后續活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資源支撐。
[聚焦•實踐之“勘探地形記”]
第二小分隊的小伙伴們頂著烈日,翻越山坡,長途跋涉,來到了山外的礦區進行礦區情況的實地調研。在調研中發現,王石凹村周邊礦區都已關閉,且多數礦區已完全廢棄,部分礦區周圍有水井與河流。對地形的實地考察,為接下來兩天的檢測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礦區附近的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和核桃為主,但種植地點較為分散,種植面積少。在實地勘探南溝礦區,羊場原礦區與陳家河礦區三地時,隊員對礦區周邊的村民進行了采訪。且著重對建立在礦區周圍的礦井進行了了解。以羊場原礦區為例,該礦區已荒廢近三四十年?,F周邊村民利用當地原有的礦井和地表水資源,進行羊群養殖。羊場雖然已經建成一年有余,但羊場主人對羊場附近的水源的具體情況卻缺少明確科學的認識,水質問題仍然處于待檢測待評估狀態。而這,也將成為我隊此次實踐必經地之一,水質檢測也是此次實踐之行的必要課題。
實踐的第二天,淡了昨日那份蠢蠢欲動的新奇,多了今日這份穩扎穩打的踏實。在這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小村莊里,全隊在一天近30萬步的行走間感悟著屬于王石凹村人民這淳樸而真摯的風情。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無論是熱情領路的小姑娘,還是和我們握手言說的老奶奶,無論是上坡路上隊員間彼此的問候幫助,還是下坡路上彼此間的攙扶,在此刻都已成為此次實踐道路上最最珍貴的回憶。實踐仍在繼續,信念依舊如初。明天,朝陽依舊燦爛,前行之路也定會倍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