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王東和伙伴們的時間不多了。按照往年的經驗推斷,吉林地區的氣溫會持續走低,畫筆和顏料將無法在戶外使用。
“物料只是一方面,我們試過在低溫環境下作業,但是手指凍得麻木導致創作受限。”王東是北華大學美術學院“初心”志愿者協會會長,該協會義務為吉林市城區街道社區、周邊鄉鎮村落提供墻體彩繪服務。
“初心”成立1年多,累計繪制墻體260多面,面積1900余平方米。在共青團吉林市委的協調下,協會創作以公益方向為主,包括但不限于掃黑除惡、敬老愛親、創城創衛、“中國夢”、“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協會里除了王東等少數負責人是“90后”,大多數會員是“00后”。王東說,協會里的105名成員,愿意用自己的特長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實際上,“初心”眼里有意義的事在實施起來時耗時耗力。明確創作方向后,協會創作部會實地考察墻面質地和周邊環境,讓藝術融于環境中,不能太突兀;搜集來的“情報”會被集體討論,包括配色、畫作尺寸大小。
待方案確定后,協會會分配人員,面積最大的一幅彩繪,協會曾動用了80人,用時兩天才繪制完畢。按照王東的說法,大多數創作方向是固定的。不過作為大學生,他們也會在作品里加一些新鮮的表現手法,比如以漫畫、書法等形式。
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劉忠奇首次參加活動時覺得一切都很新奇。他和伙伴們在鄉村繪制圖案時,村民會圍上前駐足觀看。“這么多大學生來村里了,我們歡迎。你們渴不渴?”村民還要送他們礦泉水解渴。
已經大三的王銘端珍惜每一次繪制機會,大四實習可能會中斷他來參加活動。他在黑龍江的農村長大,他想過用自己的本領“粉刷”一下自己的家鄉。他把時間定在了下個暑假。
墻體彩繪是美術系學生的基本功之一,但“初心”已開始關注顏料的持久性。共青團吉林市委書記劉永軍表示,當地志愿服務活動已趨向項目化運行。“大學生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建設新農村。”他說。
時間已經來到10月上旬,王東和伙伴們在為下一次活動做準備。擺在他們面前的煩惱有兩個,一個是當地的氣溫驟降,另一個是人員調配問題。“作業面積不大時,我們只能讓大家輪班參加活動,大家都太踴躍了。”王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