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春節,社區工作者辛春峰所在的北京海淀區博雅西園社區因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被暫時封閉,他的工作節奏一下子快了起來。
“您大概什么時間被貓抓的,出血了嗎?您住幾號樓,手機號多少?”記者在疫情防控指揮部見到辛春峰時,這位“95后”正忙著接封控小區居民打來的咨詢電話。接完電話拿上記錄本,他說了句“太忙了,我得先去處理一下”就小跑著離開了。
博雅西園社區住著近3000位居民,1月15日上午,一位居民因接觸表面有病毒的國際郵件確診新冠肺炎,經疾控部門檢測,毒株為奧密克戎,這是北京市首次面對奧密克戎。
面對傳播性較強的奧密克戎,疫情防控工作也隨之提速。
海淀區上地街道第一時間組建了社區封控隔離專班,組織機關全員、應急志愿者等各類人員共200余人參與保障;同時,啟動應急采樣點3個、采樣臺26個,對博雅西園社區及周邊連夜展開核酸檢測。
為了保障好隔離居民的日常生活,博雅西園實施了分區分級的精細化管理措施,把主動摸排和微信、電話反饋相結合。
小區迅速以單元樓為單位建立了微信群,將小區內封控區、管控區劃分,核酸檢測日期,物資購買、領取方式,外出就醫等情況進行詳細告知,并開通了兩部24小時咨詢電話。
上地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春明說,很多工作都是以分秒為單位在推進。
因為下雪,工作人員給小區南門口的快遞存放點搭上了棚子。
通過入戶摸排,社區及時掌握了獨居老人、孕婦、新生兒、重大疾病等特殊人群的基礎信息,并通過組建“專屬小管家”,為不同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定制服務。
博雅西園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吳春芳負責協調居民外出就醫,在她的桌子上擺放著幾個不同分類的文件夾,里面夾著的是有基礎病的、孕婦、新生兒等不同就醫需求居民的信息。
對這些居民,吳春芳隔兩天就會詢問一下他們的具體情況,而對于可能出現的突發問題,她也叮囑居民:“不管什么時間,一定要及時跟我溝通。”
前兩天,吳春芳就遇到了一個緊急情況,一位懷孕7個多月的孕婦突然打電話說自己呼吸急促。吳春芳聽著電話那頭孕婦虛弱的聲音,瞬間緊張了起來。
她趕緊聯系120急救車,同時把孕婦情況反饋至社區醫院,再由社區醫院協調對口醫院。讓吳春芳欣慰的是,目前這位孕婦已住院治療,情況比較穩定。
說起每天的工作時間,吳春芳笑了起來,她基本處于24小時待命的狀態。社區里有一位需要化療的居民,每天都是等醫院所有人都走了之后才能去治療。所以大概每天凌晨1點左右,吳春芳都要通知轉運車送他去醫院。而每位就醫居民離開和回來的時間,吳春芳這里都要進行詳細記錄。
辛春峰小跑著來的地方,也是吳春芳的辦公室,他要把自己剛接到的信息及時對接給醫療保障組的工作人員,方便他們盡快聯系打狂犬疫苗的轉運車。
除了被貓抓狗抓、需要購買慢性病藥品等醫療問題,辛春峰和同事在咨詢電話值守的過程中,還遇到過家里兒童需要獨自回社區的、突然斷網要修網的、需要社區開具封控證明的、面臨違約風險著急房屋交易的……對于每天接的六七十通電話,其中一些他們無法幫忙解決的,都要與相關組對接。
辛春峰說:“能打電話的肯定都有點著急,我們一般是來一條對接一條。”
“來回跑”就成了他的工作常態。同時,他也會幫居民去緊靠著路邊的大門口取家屬送來的物品;跟物業溝通,幫助有需求的居民把快遞來的藥品、物品盡快找到并送進去……
小區南門、緊靠著路邊的大門口和疫情防控指揮部,成為辛春峰一天中要往返無數次的點。對于這些瑣碎的事情,辛春峰在采訪中也不斷強調,自己做的都是微小的工作,不值一提。
考慮到封控對社區內空巢老人、高齡獨居老人、殘疾人以及其他困難居民帶來的不便,最近,上地街道組織了多家駐區企業為這130戶居民送上了包含15種蔬菜和一盒雞蛋的“暖心包裹”;為了緩解居家觀察人員的情緒,社區還通過脫口秀、冬奧健美操等線上小節目豐富大家生活。
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正在搬“暖心包裹”。
“疫情期間的相互幫助,確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是辛春峰的感受,也是很多參與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員的感受。
比如,封控當天晚上,不少在封控區內的物業人員收到了小區居民送的防寒被褥;在微信群里,工作人員收到很多居民對街道、社區關愛和付出的感謝;還有居民每次下樓取快遞,都會幫忙看本棟樓誰的快遞到了,避免其他人跑空……
吳春芳從封控起就回過一次家,由于丈夫是首汽集團一名負責冬奧會車輛調度的工作人員,已經進入冬奧會閉環管理中,所以她只能把孩子暫時安排在姐姐家。“姐姐照顧得很周全,還算比較放心。我們倆都比較忙,也就在微信上通過文字相互鼓勵、相互加油。”
面對家人的關心,辛春峰的做法更加簡單直接,“我會把每天的核酸檢測證明發給他們,讓他們放心。”(據《中國青年報》)